新冠疫情凸顯出部分國家醫療服務的缺陷:成本高漲、品質不穩、無法普及與平等。要解決這些問題,醫療院所可以和零售商攜手合作,主動採取四大行動。
最近爆紅的「瘦瘦針」,來自因減肥副作用而誤打誤撞爆紅的糖尿病治療產品,這背後原來是一個專注做胰島素的丹麥百年企業──諾和諾德(Novo Nordisk)。諾和諾德經營百年來只聚焦在一項核心競爭力,打造出全球最大企業,堪為現代企業發展的參考。
若問在新冠疫情期間,有哪一個技術迅速引起眾人關注,那絕對是「mRNA」。mRNA技術不只是能夠協助快速開發有效的新冠疫苗,其實也可以作為平台,用來開發一系列預防和治療用的藥物,包括傳染病疫苗和癌症療法。這個前景看似振奮人心,與之相關的利害關係方:企業、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,應注意什麼?
因為新冠疫情爆發,各行各業都開始思考自家業務能否「遠距」執行;當然也包括醫療單位。在台灣,即使全民健保讓就醫相對容易,但近日衛福部也開始呼籲,無症狀或輕症狀的新冠感染者,可居家照護或採用遠距醫療方案。而美國則已經開始衡量,讓遠距醫療成為常態。我們將迎來不用去醫院,就能看醫生的時代了嗎?
許多醫療體系都未善加利用一項珍貴資產:臨床數據庫。如果能夠選取適當的數據,建立一套視覺化的儀表板系統,來呈現各種績效表現,包括不同療程在品質、成本和數量方面的數據,就能找出需要改善的領域,並在與支付者機構協商合約時,談成更有利的條件,還能強化醫病之間的討論與決策過程。梅約醫學中心的神經外科就建立這套儀表板系統,將經驗與以分享。
新冠疫情讓各行各業都開始推動「遠距執行」,醫療行業也不例外,在美國,醫界「遠距醫療」的方式愈來愈受到醫師、病患與醫療系統歡迎。然而,乍看更方便、更安全的「遠距醫療」,卻隱藏不公平的風險,讓原本就缺乏保險資源的弱勢族群處境更加艱難。位於休斯頓的哈里斯醫療系統提供了一套「安全網」模式,可做為一個範例,展示如何確保最弱勢的群體仍能得到醫療照護。
德國原先在數位照顧系統的發展上處於落後,但2019年通過的《數位醫療法案》,促進數位健康工具的開發和評估,並對這些工具創造的價值,產生更深入的見解。這項法案最重要的地方,可能是把「可開立處方應用程式」正式納入體制。預期未來幾年,世界各國製造商會推出數百個應用程式,產生大量數據,呈現遠距病患照護的數位工具,在實務中運作的情形,讓其他支付方和醫療系統能學習借鏡。
各種AI與數位應用,在醫療領域層出不窮。醫療機構的領導人,很容易受到五花八門的新技術所吸引,而盲目投資。本文作者認為,領導人應策略性地決定採用或抵制新技術,以及新技術如何納入既有的醫療體系。他提出五個步驟:聚焦在轉型,而不是數位化;了解為什麼特定技術可能是重要工具;明智地選擇供應商;進行反覆學習;通過建立部門,來持續進行數位轉型。
美國田納西州曼菲斯的一項計畫,平均為每位病患減少了37%的醫療花費。這項計畫的主要實施對象,是高需求、高成本的醫療補助計畫病患,它讓病患少住院,因此降低了整體花費。這樣的成功模式,顯示經過仔細規畫、服務對象目標明確的計畫,就能提高針對高需求、高成本醫療補助計畫病患的照護品質,並降低醫療支出。
健康照護服務必須進行變革,無論是激進式創新、漸進式創新,或者只是改善而不需要創新。若要進行創新,你應了解「發明並不是創新」,發明必須擴大應用規模才成為創新。此外,漸進式創新的醫療效果,不一定比激進式創新來得小,源源不斷的漸進式創新也可以帶來重大收穫。激進式創新則需要謹慎地管理,必須進行的變革可能既廣且深。
兩位作者根據他們在凱薩永久醫療中心的變革經驗,提出一套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:把資訊科技與薪資較低的醫療助理整合納入基礎醫療診所,以避免工作重疊。如此一來,便能聚焦在症狀可改善的慢性病患,也能取得更好的醫療成果。
Career Transitions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