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二屆數位轉型鼎革獎—綜合數位轉型服務業組精銳獎 首獎】數位轉型是漫長且持續的挑戰,但關渡醫院在一年半內就有顯著的躍進。一間醫院就像大型企業一樣複雜,而且與人們切身的健康直接相關,院長陳亮恭是如何讓包括醫護人員到社區民眾,都成為數位轉型的一部分呢?
【#20-4】現今生活無所不在的壓力,讓我們蠟燭兩頭燒;心力交瘁的同時,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們的睡眠,進而產生失眠的睡眠障礙。
我們都知道,花太多時間在工作,是「過勞」的罪魁禍首,但人生總有太多「無可奈何」。然而,除了難以推拒的必要工作,不妨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狀態:有些待辦事項,真的是「今天不做完我就會被開除」嗎?是不是有些任務,其實沒有必要在下班前做完?本文給出四項建議,助你釐清真正重要的工作,並重新思考工作任務的輕重緩急,減少過勞的危險。
為了管理你的能量,請試著冷靜下來。
員工的社交狀況與職場的整體健康息息相關。當請求和接受協助的動態互動融入組織文化中,經過一段時間之後,人們會開始建立能夠改變職場行為與信念的正向關係。
成年人至少需要七到九個小時的睡眠才能正常工作,但很少有人能真正睡足這個時間。睡眠不足不僅影響我們的情緒,也影響我們的健康,以及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。尤其是現在,疫情突然爆發,增加的壓力與焦慮,讓許多人都開始出現睡眠障礙的問題,包括失眠與嗜睡。本文作者在疫情爆發前,就長年遭受失眠之苦,她願意將自己的經驗,分享給有同樣困擾的人。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繁體中文版一度以為,台灣疫情控制得當,台灣讀者永遠不必讀這一篇文章。去年三月美國爆發嚴峻的新冠疫情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總部陸續發表了許多因應疫情的文章,其中一篇闡述人們該如何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困難、隔離等種種悲傷,突破百萬點閱率,是最受歡迎的一篇。但近幾日來,台灣疫情愈趨嚴峻,很像去年美國疫情大爆發當下的社會氣氛,我們僅用這篇文章,陪伴此刻陷入焦慮、不安情緒的台灣讀者。您該如何因應疫情,找到力量,找到意義?
我們經常混用「焦慮」和「壓力」這兩個詞,也分不清其中的區別;而了解兩者的不同,對管理情緒有很大的幫助。壓力通常被定義為對外部觸發因素的反應,焦慮則往往是因為思慮太多而從內在觸發的。如果不加控制,壓力和焦慮都會升級為更嚴重的心理健康狀況,以及焦慮症。確定你的情況是什麼,是尋求緩解的第一步。
除了半導體產業,台灣有必要盡快發展出第二支柱產業,讓經濟邁開大步,走得更穩更遠。
根據一項全球調查,有48%的Z世代表示大多數時候感到焦慮。而根據另一項調查,有將近一半的千禧世代和Z世代,把心理健康列為人生中第一或第二重要的事項。雇主和學校機構應該要去了解造成壓力的根本原因,並提供心理健康相關資源,而當事人本身也應該要知道可以怎麼做,來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。本文提供幾種建議,希望大家一同面對煎熬時刻。
在現今繁忙的生活裡,獨處或許是種奢侈品,但我們渴望的社會和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,還是會產生孤獨感,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肆虐時,我們被迫切斷許多人際關係,應該如何面對孤獨?首先,要正視孤獨;不要再關注令人沮喪的資訊;著手能培養成就感的創意活動;主動利用現代科技與親朋好友聯絡;幫助別人,從而肯定自己。
LEADERSHIP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TALENT MANAGEMENT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