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間公司獲得新知識的能力,可以成為變革之力,而變革之力就是競爭力。問題是,即使我們早已進入「知識工作」的時代,轉化知識催出變革與創新的過程,卻宛如「一潭死水」。問題出在哪裡?又該如何破解?
一間企業的學習能力,可以大幅提升「企業能耐」,也就是企業得以在市場上競爭的能力。不過,「技能複製」和「知識學習」有什麼差異?推動組織學習力的關鍵人物又是誰呢?
【S2#EP7-3】本集來賓:閱讀前哨站站長 瓦基
在普通的工作環境中,期望員工相互分享知識是有困難的。作者團隊進行一項研究:主管主動打破人際隔閡,安排指導會議,以及給予激勵誘因,比照這兩種做法,會對合作同事的績效產生什麼影響。研究顯示,獲得安排指導會議的小組,業績成長會高於接受激勵措施的小組。而在遠距工作的情況中,溝通應用程式則能產生推波助瀾的功效。
面對這樣的狀況,企業可以怎麼做?本文認為,解決方案的癥結,在於了解群眾成員的動機。為了避免大量的無用構想,企業在設計群眾外包計畫時,所用的方式應該要能鼓勵具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人參與,而且不要讓利社會和學習的好處太明顯。設計群眾外包計畫時,要牢記是哪些因素讓群眾表現良好,以及這對他們的構想有什麼意義。
每項重要決策都是經由多方面、多角度的數據資訊交叉比對,才能做出最後決定。但環境瞬息萬變,為了取得即時資訊與更新後的交叉比對結果,人們必須倚賴AI智能,才能做到「想得到,做得到」。
這通常取決於工作設計的方式。
協助中小企業強化管理,成大從兩個面向著手:其一是強調不同群體的融合性學習,其二是發展具在地特色的產學合作模式,協助蘭花產業的發展,就是最知名的案例。
中興大學管理學院與企業的產學合作,不同於北部與南部,強調「串連各方之力,成為協作平台」。「磐石產學研究中心」就是少數結合「產、官、學」三者為一體的單位。
LEADERSHIP & MANAGING PEOPLE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