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美國許多建設常常做到一半就無以為繼,包括高速鐵路、能源基礎設施、平價住房等,原因何在?本文介紹3本書,從不同角度提出解釋,也提出解方。
川普上任後,提出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商品加徵25%的關稅,並對中國商品徵收最高60%的關稅。這樣的政策究竟會帶來什麼結果?美國經濟真的能靠加關稅「自給自足」嗎?這不只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,更是每個消費者都應該關心的未來經濟走向。如果回顧2018至2019 年的美中貿易戰,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。
關於中國大陸的經濟,大家都在密切關注其走向。過去,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中,房地產業是關鍵產業之一,但現在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度已經下降。
蓬勃多元的中小企業實為台灣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基石,然而,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正面臨升級轉型與傳承的挑戰。清華大學講座教授簡禎富建議,可藉由建立「產業醫療體系」,來輔導中小企業升級轉型,以發展豐富的產業生態,並以此應對人工智慧的急速發展。
人力資本理論假設,教育與訓練可累積個人的人力資本存量,進而提升個人潛在生產力;然而,理論和學問是死的,若只會抱殘守缺而不知靈活運用,無異於「兩腳書櫥」。
看到問題便倉促出手,雖能解決一時的現象,但病灶猶存;唯有深入問題的本質,才能找出可真正解決問題的長效策略。
「現代管理學之父」彼得.杜拉克認為,「今天」領導者面對「變遷」與「挑戰」的能力比以前更為重要。台灣的防疫成就有目共睹,但是隨著病毒的演化,重症和死亡率大幅降低,國際主流防疫思維也從清零、防堵到共存、治療;此刻值得我們思考的是:過去成功的戰術,在新的戰役中還適用嗎?
新冠疫情逐漸得到控制,「與疫情共存」也成為全球努力的目標。航空業身為被疫情打擊最厲害的行業之一,是否也將迎來曙光,可以再度「起飛」?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與一組航空業專家進行討論,請他們分享各自的觀察,包含:疫情改變了航空業的哪些面相?美國的紓困計畫是否支出不當?商務旅行是否因為被線上會議的發展侵蝕,失去復甦的空間?
《時代》雜誌的瑞克.史坦格和《紐約客》的大衛.雷慕尼克,討論巴拉克.歐巴馬和納爾遜.曼德拉。
拿破崙說:「將鐵手戴上絲絨手套。」鐵手就是堅定意志的理性決策,冰冷的理性會讓人不舒服,戴上絲絨手套,是讓執行決策時,有同理心的人情溫暖,讓人比較容易接受。
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已成立新冠肺炎防疫小組,但還缺少社會科學家與行為科學家參與。要有效達到全民防疫,需要全體公民都願意接受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離、接種疫苗等防疫措施,但美國目前距這個目標尚有一大段路要走。社會與行為科學家能依不同人接受或抗拒防疫措施的不同理由,提出相應的勸導對策,確保對的防疫措施,透過對的管道,實施在對的人身上。
LEADERSHIP & MANAGING PEOPLE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