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團隊形式多元的情況下,想要促進成員間的正向連結,可以借助團隊建立活動。本文羅列17種形式,無論實體、遠距、混合團隊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。然而,若論打造具包容力與連結感的文化,重點不在於花俏的活動方式,而在於依照團隊的規模與文化適當調整,把成員的需求放在第一位。
美國與台灣都面臨人口老化的現象,企業有愈來愈多員工要額外花時間照顧年邁的長輩。如果雇主能夠提供適當的支援,就能提升員工的生產力、留任率以及投入程度。本文舉出幾家率先提出對策的企業,並說明它們採取哪些老人照顧政策,值得領導人參考。
變化是職場中的唯一常態,而持續學習與適應力則是職涯的核心價值。(本集來賓:Google台灣總經理 林雅芳Tina)
面對少子化、高齡化與產業快速變動,「缺工」已成為台灣企業無法迴避的長期挑戰。即使加薪、擴大招募,仍可能難以補足人力缺口。企業該如何在變局中穩住人才、強化競爭力?本期「哈佛新思維」聚焦人才策略與雇主品牌,精選5篇文章,為您導讀其中的重要觀念。
【S2#27-3】本集來賓:暢銷作家 郝旭烈
今日,我們往往認為變革不可避免,因此所有企業都聚焦於如何管理變革。但其實並非所有變革都有必要。科學研究表明,在考慮管理變革之前,應該考慮人們在工作上需要什麼條件才能提高生產力。因此,與其一味追求變革,不如先思考:我們是否也該重拾「穩定管理」的價值?
具備心理安全感的工作環境,可以提升團隊的士氣和績效。但何謂心理安全感,卻往往遭到誤解。本文具體說明6大常見誤解,包括誤以為心理安全感等同於友善、犧牲績效、工作有保障等,並提供相應的解決之道。
【新世代領導】有些主管認為年輕員工不會主動回報工作進度,是不夠積極、抗拒命令的表現,而予以譴責;實情並非如此,單方面的責備,可能導致年輕員工更沉默、甚至離職。釐清年輕世代不愛回報的心理因素,才能建立良好的回報機制。
許多研究表明,若主管善於傾聽,可以增加員工投入度與績效,然而,大多數的人都不擅長這個技巧,甚至陷入盲點,造成比不傾聽更嚴重的後果。本文指出五個最常見的錯誤,幫助領導人成為團隊需要的傾聽者。
為何年輕人動不動就想離職?許多主管感到困惑,甚至認為他們「不夠忠誠、沒有責任感」。其實,新世代擁有截然不同的職場價值觀,他們重感覺、要未來、愛自由、求速度、講公平。理解這5大特質,主管才能真正掌握他們的離職徵兆與管理關鍵。本文將解析「5F行為密碼」,幫助你成為帶心不帶累的跨世代領導者。
【S2#EP20-1】積極訓練員工學習最新技能,真的值得嗎?
MANAGING YOURSELF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LEADERSHIP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