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轉型 為營運風險止損!AI出馬改善法規報表繁冗流程

為營運風險止損!AI出馬改善法規報表繁冗流程

中國信託銀行推動數位轉型專案,打造第一個亞洲法規報表虛實整合系統(圖為總經理楊銘祥);張智傑攝。

【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—智慧管理轉型獎-大型機構組首獎暨AI應用特別獎】中國信託銀行打造亞洲第一個法規報表虛實整合系統,讓RPA與AI和員工協作,大幅縮短過往繁瑣、容易出錯的法規報表申報流程,每年節省高達2,640小時的人工。

在台灣金融市場,銀行必須依照主管機關的規範,定期提交多種類型的法規報表,內容涉及交易性質、產品別、跨國業務等,是一項必要卻繁複吃重的工作。

對於中國信託銀行這樣的大型金融機構而言,挑戰更為艱鉅。例行性的法規報表就有66份,加上業務遍及14個國家,合計超過300種不同形式。過去處理都以人工為主,不僅耗時冗長,也容易出錯。

中國信託銀行因此推動一項數位轉型專案,打造第一個亞洲法規報表虛實整合系統,以大語言模型模擬流程進行智慧比對與錯誤分析,讓資料擷取、製表、檢核全程自動化,成效顯著,獲本屆數位轉型鼎革獎的智慧管理轉型獎首獎暨AI應用特別獎。(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完整得獎名單請點此

「法規報表這個領域的痛點非常明顯:高壓、高風險、長期缺乏創新。」中國信託銀行總經理楊銘祥表示,此次用AI與機器人同步協作、互相檢查與解釋,開創銀行業全新的做法。

中國信託銀行法金作業暨資訊處處長游惟智解釋,法規報表製作不僅涉及多系統、多資料來源與跨部門協作,還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成,像月報就得在月底結帳後的5個工作天內準時繳交,而且不能出錯。

之前中信銀也曾經嘗試導入機器人流程自動化(RPA)。根據預設邏輯生成報表或做基本檢查,雖然提升了效率,但仍難以完全取代人力。

AI主動排除錯誤

游惟智指出,這個轉型的核心理念,是把以往的「減少錯」,提升為主動「發現錯」與「解釋錯」。包含3個階段。

首先,他們把原本分散在各個系統裡的資料,集中整理到一個專門的平台上,並持續透過RPA建構自動化流程;第二步則是導入自動檢核機制,讓系統學習挑出數字不符或邏輯矛盾之處;最後導入大語言模型,讓AI與RPA交叉比對,在出現問題時自動分析原因、提出解釋,甚至協助修復。

系統成果令人驚艷,導入後每份報表的平均製作時間從220分鐘大幅縮短至20分鐘。過去同仁需在短時間內交出零錯誤成果,常常加班、壓力沉重。如今由機器產出與交叉驗證,經辦人員只需最終確認,每年可節省高達2,640小時的人工。

「金融業的根本是信任,信任建立在報表正確上。」游惟智強調,這套系統不僅提升準確度,更降低錯誤導致的罰款風險、行政處分,或因合規爭議影響新業務開展的機率,因此這項專案不只是IT升級,還是整體營運風險控管的進化。

此外,導入系統後全面無紙化,每年減少3萬張A4用紙,約41棵樹木砍伐量,落實企業對環境永續的承諾。

從工作場景去思考與溝通

回顧專案推動的過程,就像接力賽,每一環節都至關重要。游惟智強調,推動數位轉型,必須讓跨部門伙伴由內而外共同參與。

首先,必須深入第一線同仁的例行工作場景,理解需求並爭取支持。舉例而言,若能讓同仁清楚感受到自動化能處理繁瑣比對與修改,減少加班,就會認同改變,願意投入時間協助優化系統。

另外,要讓RPA與AI能夠接手報表的生成與檢核,前提是人員對系統的設計邏輯有共識。因此,在前期就進行了長時間訪談,邀請各部門經辦人員共同整理流程與作業潛規則,如「這條欄位為什麼這樣算?」或「哪些數值組合會被主管盯?」將這些平常只存在人腦中的經驗,變成系統可以理解的邏輯。

這項專案也同步獲得AI應用特別獎的肯定。中國信託銀行也開始思考,這套AI協作架構是否能擴展至其他同樣具備「資料龐大、邏輯複雜、人工負擔高」特性的作業流程中?

數位轉型必須理解第一線員工的真實工作情境,中國信託兼顧效率、合規與信任,為數位轉型提供了更多參考的案例。

【小檔案|中國信託銀行】
成立時間/1966年
董事長/陳佳文
總經理/楊銘祥
2024年營收/1,540.1億元
主要業務/個金及企金等銀行業務
同步獲得/創新商模轉型獎- 大型企業組楷模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