溝通 部屬拒絕升遷!主管如何以「CALM對話模型」釐清問題?

部屬拒絕升遷!主管如何以「CALM對話模型」釐清問題?

HBR-CC Staff/AI

當主管向部屬表達拔擢意圖,卻被婉拒時,必然感到受傷與背叛,然而,對方不見得是在拒絕你的善意,更有可能是對自己的未來仍感到不確定。主管可用「CALM對話模型」釐清對方的想法,調整培育方式,避免雙方信任破裂。

某一次我結束教練領導課程後,一位主管走過來,語氣裡帶著些無奈與困惑,跟我說:「我栽培了5年的部屬,原本想讓他接下我的位置。升遷的機會也幫他爭取到了,但他卻對我說:『謝謝你,但現在我不想當主管。』」她接著問:「教練,是不是我一開始就看錯人了?」

我理解她的那種失落感──從期待部屬接班,到面對拒絕;從為他鋪好未來,到被一句話隔出了彼此的距離。

這讓我想起另一位企業高階主管的May的例子。May是資訊部門的主管,表現亮眼,公司將她列為潛力接班人。某天,資訊長告訴她,為了完備她的歷練,公司將會安排她輪調,並請她準備人選交接。

May心中早有答案。她想:「太好了,多年來我親手培養Andy,他終於有機會上場了。」

然而,當May興奮地告訴Andy這個好消息,他卻說:「我現在沒有想升遷的打算。部門裡有很多人比我資深,我不確定我有能力帶領他們。再說,我也不想像妳一樣……人生只剩下工作。」

那一刻,May愣住了。她沒想到,自己一直以來努力向上,卻並非是每個人的嚮往。

May帶著責備的口吻問:「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,那你在享受訓練資源時,為什麼不早說?」

Andy看著她,平靜地回應:「我上課,是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,這和升遷無關吧?而且……妳也沒問過我呀。」

這場對話在沉默中結束,也讓兩人多年建立的信任出現了縫隙。

拒絕升遷,不等於拒絕「你」

許多主管在面對部屬婉拒升遷時,內心會浮現各種想法:

  • 「他沒企圖心嗎?」
  • 「我是不是看錯人了?」
  • 「空出的職位怎麼辦?我還是趕快找別人吧!」
  • 「為什麼他要辜負我?」

這些反應很自然,畢竟主管背後承擔著組織責任。但也因此,我們更容易錯過一次理解對方真實狀態與價值觀的機會。

其實,Andy拒絕的不是May,也不是挑戰本身。他只是在面對那個未來的自己,一個可能為了責任放棄生活品質的人,而對此感到遲疑。

這樣的遲疑,是誠實的,也值得被理解。

CALM模型:進入對話前,先穩定內在頻率

當我們把對話當成說服或推動任務的工具,語氣裡往往隱藏立場與壓力。但如果我們願意放下既定目標,把這一刻視為一次重新看見彼此的機會,或許,就能打開另一條合作的路徑。

我常提醒主管:「對話,不是從開口的那一刻開始,而是從我們怎麼進入對話開始。」

為了幫助主管在進入關鍵對話前,先整理自己的內在狀態,我設計了CALM模型:

C/Center yourself(回到中心)

此刻的我,內心是穩定的嗎?是否懷著不滿、焦慮或急於解決的壓力?

A/Assess your intention(檢視動機)

我是希望他接受安排,還是真心想理解他的想法與選擇?

L/Let go of agenda(放下預設)

我是否已寫好劇本?若對方有不同意見,我是否願意共創其他的可能性?

M/Mindfully enter(帶著覺知進入)

我的語氣、姿態、眼神,能讓對方感受到這是可以安心說真話的空間嗎?

CALM對話模型不是說服他人的技術,而是一種對關係負責的態度。只有我們自己先穩定內在頻率,才有機會成為他人願意敞開對話的容器。

一場有品質的對話,並不是對方點頭說「好」就算成功。你可以問自己:

  1. 我是否真的聽懂了他內在的考量?
  2. 我是否帶著尊重與開放的狀態來到這場對話?
  3. 我是否有新的理解或發現?
  4. 這個結果是我單方面的決定,還是我們共同形成的方向?

這4個問題,比起任務是否完成,更能衡量對話的品質與關係的厚度。

結語:好的領導,是創造可以共商未來的場域

May後來重新邀請Andy再談一次。這次,她放下了急於交棒的壓力,選擇先了解、再討論。

她問:

「你說不想像我一樣,人生只剩下工作——你看到的我是什麼模樣?」

「如果此刻還不想升遷,你目前最想發展的是什麼?」

「面對資深的同仁,有什麼讓你感到不安的地方?」

「我可以怎麼支持你,讓你維持自己想要的節奏,同時也能為團隊發揮影響力?」

這場對話後,Andy更清楚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,而May也開始反思——自己努力塑造的「成功樣貌」,是否真能吸引、激發他人願意同行?

真正的領導,不是一味推著部屬前進,而是打造一個空間,讓彼此能坦誠溝通、凝聚共識,並一起走向共好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