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轉型 自建AI大腦,助員工自主開發近500個AI代理

緯創資通將數位轉型定調為「登月計畫」,共同營運長林建良強調,不只是以自動化提升效率,更期待同仁投注更多心力在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研發;張智傑攝。
【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—年度最佳企業-製造業先鋒獎首獎】從企業內部大語言模型、數位雙生工廠到機械手臂上的AI視覺模組,緯創資通將員工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,專注於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創新,5年內實現營收與利潤雙成長。
談到電子製造業的數位轉型,外界常聚焦在打破數據孤島、串接設備與機台,但緯創資通的做法遠不止於此。這家資通訊大廠,正嘗試讓數位效益全面滲透至研發、營運乃至日常辦公各層面。
「有時候寫Email會江郎才盡,現在Columbus可以幫我生成10篇風格迥異的草稿。」談起這波數位轉型的具體成效,緯創共同營運長林建良笑著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。他口中的 Columbus,是緯創自建的大型語言模型,也是公司數位轉型革命的核心之一,讓效益得以從製造、研發擴散至全公司。
連同今年在內,緯創資通已是連續4年獲數位轉型鼎革獎,之前都是以專案獲獎,本屆則勇奪「年度最佳企業-製造業先鋒獎首獎」。這份榮耀源於不斷累積的轉型成果:自2020年到2024年為止,員工總數精簡約2.5萬人,淨利潤卻能從86億翻倍成長至174億,2024年營收更突破新台幣一兆元。(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完整得獎名單請點此)
回首起點,緯創為何踏上這條先驅道路?
科技協助人員賦能
「近5年變化,比過去40年都還快。」林建良指出,2016年起,5G、大數據、雲端運算到AI,產業規則被迅速改寫。這份危機感,從最高層點燃。董事長林憲銘敏銳地意識到,未來不能只停留在「製造」科技產品,更關鍵的是必須「善用」科技力量。
2018年,林憲銘親自制定數位轉型的方向,強調以數位轉型提升企業適應力與反應,而且必須源源不絕地持續下去。2020年,全公司啟動數位轉型,聖火正式燃起。而轉型的首個戰場,是最關鍵的製造端。
有鑑於傳統製造工廠充滿不確定性,產線優化只能靠反覆試錯,緯創決定與輝達合作導入NVIDIA Omniverse開放式協作平台,打造數位雙生(Digital Twin)工廠。工程師不用像以往不斷在現場測試,只要預先在雲端環境模擬、優化產線布局,就可以找出最佳效率的配置,讓產線調整時間縮短一半。
緯創也開發出具代表性的「AI原生」應用案例。例如以AI視覺辨識模組取代傳統昂貴的光學檢測(AOI)設備,不僅大幅降低硬體成本,更透過生成式技術「用AI訓練AI」,自動產出錯誤樣本以強化模型學習,使系統能更精準地識別產品瑕疵。不但提升了產品良率,更讓負責檢測的人力精簡超過六成。
除了技術升級,更在人員賦能。「我們希望把員工從重複性高、價值低的『Dirty Work』中解放出來。」林建良表示,過往工程師需要手動量測電路板上數萬個測點,曠日費時還容易出錯;如今,協作型機器手臂可自動完成這項枯燥工作。
Columbus的迭代歷程
轉型之路也非一帆風順。Columbus 2023年剛推出時,準確率不高,還有資安疑慮,內部頗多負評,使用意願偏低。
後來,緯創導入微軟Copilot,透過成立先鋒使用者團隊及專案管理辦公室蒐集回饋。耗時9個月後,才成功迭代出安全、可靠且真正理解緯創的AI大腦,至今62個業務用例上線、並由同仁自行開發出492個AI代理程式,成為大量的「虛擬助手」。
不僅如此,數位化也讓行政效率大增。「以前要到每月5號,才能結算出上個月的營收。」林建良笑說,即便同仁加班,頂多提前兩天完工;有了這套系統,全球各據點的營收都可在月底即時彙整,讓管理階層立刻收到最新資料。
雙向轉型成果豐碩
展開數位轉型以來,緯創累積近500個轉型案例,創造逾新台幣56億的財務效益。背後源源不絕的創新點子究竟從何而來?
「雙向」轉型驅動模式是成功關鍵。公司高層極度重視數位轉型的進度,「由上而下」(Top-down)的動力可掌舵方向。「董事長(林憲銘)事務繁忙,未必能參與所有會議,但他每個月一定親自主持數位轉型會議。」林建良強調。
主管帶頭親力親為,各部門也紛紛被鼓舞,從痛點出發「由下而上」(Bottom-up)提出解決方案。當高層的願景與基層的痛點產生共鳴,轉型的齒輪便開始高效運轉。
「我們的願景,是成為一個真正的AI-driven Enterprise(AI驅動企業)。」林建良形容,緯創的數位轉型希望讓每位員工都配備一顆水晶球,從數據剖析未來,未來還要以AI持續加值生產力。
成立時間/2001年
董事長/林憲銘
共同營運長/林建良
2024年營業額/新台幣1.049兆元
主要業務/筆記型電腦、伺服器、通訊產品及車用產品研發與製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