努力一定會得到回報嗎?在我們全身心投入之前,不妨先確認:我這麼做可以帶來更多價值嗎?以及同樣重要的:妥善管理自己的能量,才能把事做好。
多數人以為經濟學只是數據與模型,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絲特.杜芙若(Esther Duflo)卻用「實驗」讓它成為改變世界的工具。她與團隊推動隨機控制試驗,驗證哪些政策真的能減少貧窮,並透過貧困行動實驗室(J-PAL)建立全球網絡,影響近6.5億人。
我們常覺得人生像一場零和遊戲,想拚事業,就得犧牲生活。研究顯示,愈能將職涯、家庭、健康等目標整合的人,愈有動機、壓力更低,也更能持續前進。透過心智整合與反思連結,不僅可減少倦怠,還能提升生產力與幸福感。真正卓越的人,不是取捨,而是巧妙地讓目標共鳴。
我們可能會沉溺於「在工作中被需要」的感覺,反而犧牲了自己的健康與心靈的富足。何不反過來思考:放下「捨我其誰」的執著,別太把自己真當回事,才能真的把自己真當回事。
【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—人資管理轉型獎-大型機構組首獎】國泰金控是五代混齡的職場,如何結合不同世代的強項,對齊價值觀,發揮員工協作最大潛力,成為人才管理考驗。國泰在關鍵的選、用、育、留四階段皆導入數據分析,提升員工體驗。
許多人以為努力工作、滿足他人期待,就能換來幸福與成就;但臨終關懷護理師發現,人生最後的遺憾,多半來自「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」。賴佩霞在《靜心的力量》中提醒,我們仍有機會回頭檢視人生順位,停止把時間耗在不重要的事。從這5個共同遺憾開始,也許能幫你重新找回快樂與平靜的方向。
當親人病重時,許多人陷入抉擇:應該全心陪伴,還是持續累積職涯?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蓋洛威(Scott Galloway)提醒,人生沒有標準答案,唯有兼顧關懷與自我成長,才能在長遠的人生裡少留遺憾。他以自身經歷,提出能帶來平衡的深刻建議。
唯有在身、心、靈之間找到平衡,才能走得更遠、更快樂。(本集來賓:明華園戲劇總團當家台柱 孫翠鳳)
【S2#31-2 】你也有過休假期間,卻有不得不處理工作的經驗嗎?
生活要滿意,成就、意義、樂趣缺一不可,但領導人往往追求成就與意義,只留下少之又少的時間給樂趣。然而,就算空閒時間再少,如果能夠好好享受樂趣,也會大幅提高生活滿意度,甚至提高成就。本文介紹5個實用的方法,讓領導人可以善用有限時間,追求屬於自己的樂趣。
台灣進入老齡化社會,照顧長輩成重擔,而企業可以協助員工分擔壓力。錸德集團就成立銀髮族日照中心「錸工場」,主動解決員工需求,也在社區中建立雇主品牌高度。
EMPLOYEE RETENTION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