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 別讓正能量變有毒!給情緒孤島上的領導者三個提醒
別讓正能量變有毒!給情緒孤島上的領導者三個提醒
- 領導
- 錢慧如 Austina Chien
- 2025/10/18

Rawpixel.com/shutterstock
正能量激勵人心,但如果我們過度強調正能量,否定負面情緒,就會形成「毒性正能量」的壓迫,長期下來,不僅會讓自己陷入「情緒孤島」,也會折損領導力與團隊信任。因此,無論是領導者自己,還是面對團隊成員,都應該要先學會正視負面情緒,才會有前進的勇氣。
在一次高階主管教練課上,一位領導者悄悄告訴我:「其實,我每天都很焦慮。但我不能讓部屬知道,怕他們沒信心,也怕總經理覺得我不夠正面。」他苦笑著說,每天走進辦公室,就像走進一場「正能量劇場」——要笑容滿面、堅定樂觀,連說話都得過濾,不能出現太多「負面詞彙」。
這不是少數人的故事。在現代職場裡,正能量幾乎成了領導者的標準配備。我們期待他們能穩住軍心、為團隊注入希望,彷彿愈正面、愈值得信賴。
但問題從來不在於「正能量」本身,而是:當「一定要正面」變成一種義務,禁止悲傷、焦慮或脆弱出現時,這股力量就可能變質。
有毒的正能量:不是鼓勵,而是壓迫
心理治療師惠特妮.古德曼(Whitney Goodman)在其著作《哇!人生超讚der!(才怪)》(Toxic Positivity,直譯為「毒性正能量」)中提出:「當人們被過度要求正向,連正常的難過與恐懼都不能表達時,正向文化就變成一種情緒壓迫。」
我們可能都聽過這些話:
- 「別想太多,要正向一點!」
- 「不要把負能量帶進來!」
- 「凡事往好處想就對了!」
這些話看似勸人向上,實則傳遞著這樣的訊息:「你不可以不開心。」古德曼就指出,這樣的氛圍會導致:
- 壓抑情緒,與真實的自己疏離。
- 把悲傷或疲憊視為軟弱,讓人羞愧於「自己不夠好」。
- 在團隊中製造隔閡,削弱信任感。
領導者的「情緒孤島」
心理學家芭芭拉.費德瑞克森(Barbara Fredrickson)所提出的「擴展建構理論」(Broaden-and-Build Theory)說明:正向情緒有助於提升創造力、彈性與人際連結。
但關鍵在於:這些正面感受不是被逼出來的,而是源自於情緒被正視、被承接住之後,自然流動的狀態。真正的正能量,不是隱藏脆弱、忽視壓力;而是我們即使在低潮中,仍然可以互相理解與支持。
其實許多領導者也會疲累、也會害怕,只是說不出口。他們擔心,一開口談到壓力,團隊就會以為情況很嚴重,或被上層解讀為「扛不住」。
結果,他們被卡在中間,向上不敢求援,向下不能示弱,只能每天上演「我很好,我們會很好」的戲碼,漸漸地,就被困在一座被他人忽略的情緒孤島:只能表現堅強,卻無處安放自己的脆弱。
領導者的三個提醒:真實表達,也能穩定人心
很多人問:「我可以讓團隊知道我有情緒嗎?」答案是:可以。甚至,這是關鍵能力。
重點不在於你是否有情緒,而是你怎麼表達、怎麼領導。以下3個原則,幫助你在誠實表達自己的同時,亦不失穩定的力量:
1. 情緒+承諾:坦誠也能帶來安全感
真正的領導力,不是粉飾太平,而是願意說真話,又能堅定地給予團隊陪伴。
你可以這樣說:「這段時間挑戰很多,我的狀態也有起伏。坦白說,這是我從業以來最難的一段時間。有時候,我也不知道正確答案。但我相信團隊的力量,我們會一起走過去。」
這樣的語言,讓團隊知道你是「人」,更是那個願意陪他們撐下去的人。
2. 理解+行動:承接情緒,但不沉溺其中
你不必壓抑團隊的情緒,而是允許大家表露心聲,並表態與團隊一起向前。
你可以這樣說:「我知道大家最近很疲累,甚至是心累。開會前10分鐘,我們先聊聊彼此的狀態,然後聚焦解決眼前最緊急的挑戰,好嗎?」
這樣的領導方式,是對團隊傳遞訊號:我不會掩蓋情緒,而是先承接情緒,再攜手與你們往前走。
3. 情緒+自覺:在高壓中,用「暫停」取代「爆炸」
情況真的很緊急、壓力真的很大,在這一刻,你可能會很想大聲斥責部屬。此時,請先讓自己「暫停」。
深呼吸,換一種方式,你可以這樣說:「我現在情緒有點滿,需要幾分鐘冷靜一下。等我調整好,再請你回來談。」或是:「我剛才語氣可能很重,因為這件事很重要。但不是針對你個人,我們一起解決,好嗎?」
成熟的表達方式,可以繞過尖銳的言語,在正視情緒的同時,維繫責任感與彼此的關係。
結語
真正的領導力,不是演出「無敵」,而是示範「真實」。最值得信任的領導者,從來不是那個永遠樂觀的人,而是那個敢於誠實面對自己,也願意讓人看見真實一面的人。
我們可以選擇一條不靠偽裝來「強撐」的路,透過誠實的語言、穩定的內心,與願意一起承擔的態度,帶著團隊建立更深的信任與連結。
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,不是否認、妖魔化負面情緒,而是在混亂局勢中,仍選擇真誠以對,帶領彼此同行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