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式AI大幅提升工作速度與生產力,但領導人若只著眼於用AI工具追求效率,恐怕會忽略這些警訊:員工學習機會減少、技能流失,以及團隊互動下降。領導人應從五大面向評估AI在帶來價值的同時,還會產生什麼風險,並與團隊坦誠溝通AI利弊,避免落入只鼓勵效率的盲點,而錯失讓員工合作與成長的機會。
卓越的領導人也是優秀的指導教練,即使身處不同情境也能催動員工績效。根據教練指導中的推力(直接給予明確建議)與拉力(引導受指導者主動採取行動),我們可以得到4種指導風格:告知式、放手式、詢問/傾聽式、協作式。透過這套實用架構,領導人就可根據團隊成員的需求與任務性質,採取相應的風格來幫助他人發揮最大潛力。
遊戲化正悄然改變學習與工作的樣貌,讓「該做的事」變成「想做的事」。全球百大遊戲化策略師周郁凱,運用「八角框架」將遊戲背後的動機設計轉化為跨產業競爭優勢,不僅讓學生學習成效突飛猛進,也助企業在市場中脫穎而出,創造高投入、高轉化與持續成長的動能。
從基層員工到企業高層,面對AI浪潮衝擊,組織無不積極投入培訓預算,期待快速提升團隊競爭力。但當企業砸下重金培訓人才,卻有高達90%的投資付諸流水時,我們是否該重新檢視傳統培訓模式的盲點?本期「哈佛新思維」聚焦AI時代的人才養成革新,精選5大策略,從變革管理到沉浸式體驗,帶你突破培訓困境,打造真正有效的人才發展體系。
固創科技是一家老牌電梯公司,在物聯網的趨勢下面臨數位轉型壓力。顧問提出技能重塑的學習計畫,但利害關係人紛紛發出疑慮,比如家族基金會的股東代表認為學習計畫只是浪費錢,不如直接聘請新人才;工程部門主管擔心老技師會離職以示抗議。即使也有支持的聲音,但內部難以凝聚共識,執行長亞歷克斯不知該如何定案。
據調查,98%的財星五百強企業都有導師制度,卻只有37%的員工從中受益。這樣的脫節讓企業更難留住人才。根本問題在於,導師總是忙得分身乏術,無暇提供真正有意義的引導,讓這份提攜人才的用心名存實亡,並惡化職場關係。企業應重新設計導師制度,打造真正留才、育才的強力工具。
你是否曾遇過這樣的情況:團隊中深受器重的優秀員工突然遞出辭呈,投奔競爭對手?這種「栽培愈久、失望愈深」的經歷,正是許多主管面臨的共同痛點。高潛力人才就像一匹千里馬,擁有無窮潛能,但如果沒有好好引導,他們可能心生不滿,甚至會跑到其他更廣闊的草原。數據顯示,高達25%的明星員工計畫在一年內跳槽,問題出在哪裡?管理這些千里馬需要的不只是賞識和加薪,更需要精準的引導策略。
新人初入職場,有諸多陌生的環節,我們可以怎麼幫他順利到職,快速上手,建立歸屬感?可嘗試三種作法:1. 建立「知識地圖」,讓新手知道遇到什麼問題可以找誰協助;2. 列出要優先介紹認識的人脈;3. 主管親自撮合必要的初次會面,讓雙方快速建立關係。透過與「對的人」牽線,新人可以更快上手,也更願意留下來。
AI工具正在改變未來工作的型態,但真正決定企業競爭力的,仍是人的好奇心、適應力與情緒智慧。領導人若能鼓勵員工運用AI產出而非關注於投入度;培養員工與AI相關的技能;看重中階主管的影響力,並勇於嘗試AI實驗,不僅能順利推動AI轉型,亦能打造一支準備好迎接未來的團隊,邁向人+AI協作的新時代。
面對少子化、高齡化與產業快速變動,「缺工」已成為台灣企業無法迴避的長期挑戰。即使加薪、擴大招募,仍可能難以補足人力缺口。企業該如何在變局中穩住人才、強化競爭力?本期「哈佛新思維」聚焦人才策略與雇主品牌,精選5篇文章,為您導讀其中的重要觀念。
在AI浪潮下,「技能重塑」成為重要議題。最新調查顯示,許多企業在設計與推動員工的重塑計畫時,產生許多瓶頸。為了避免走冤枉路,企業應先自問幾個關鍵問題,比如:我們是否將技能重塑計畫恰當地融入業務活動中?我們是否為經理人提供了適當的激勵與支持,協助他們整合技能重塑的員工?我們是否盡可能的利用外部的專業知識、資金或能力?
PSYCHOLOGY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LEADERSHIP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