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報導,中國政府正竭力往高階的科技領域發展。中國已不再是全球低成本的製造國,創新現在成為中國發展藍圖中最重要的一環。
1942年,身兼作家與教授的艾薩克.艾西莫夫(Isaac Asimov)將他的機器人三法則(Three Laws of Robotics)介紹給社會大眾,那是建立可行規則,以整合人工智慧的最著名嘗試之一。從那時候開始,許多科幻小說作家、哲學家、科學家等,一直在思考爭辯人工智慧的利與弊。
我最近擔任顧問的客戶是一家出版公司,正嘗試以各種方式把內容數位化及脈絡化。我知道,該公司某些競爭者已和IBM的華生研究中心(Watson)簽約,便問了他們幾位高層,為什麼不和華生研究中心簽約?該公司表示:「我們覺得人工智慧軟體正迅速大眾商品化,應能用低得多的成本,自己組合出需要的功能。」
機器智慧的第一個效果,是降低「預測」這項投入要素的成本。這會造成兩項非常確實的經濟影響。首先,我們將開始把預測運用在我們以前不曾使用預測的任務。其次,其他能與預測功能互補的事物,價值也會上升。
已有許多警訊顯示,人工智慧技術可能會傷害到勞動人力,特別是那些容易被自動化的工作。但各層級經理人都必須適應這個智慧型機器的世界。其實,人工智慧很快就能做經理人耗費很多時間去做的行政工作,而且做得更快、更好、成本更低。
儘管人工智慧影響的面向很廣,它展現的種類仍十分有限,最近的進展模式仍是「輸入A可以得到B」。在了解人工智慧的能力和局限後,高階主管的下一步,是把它納入策略,並注重真正稀少的資源:數據資料、人才。
復原力是我們面臨壓力和逆境時成功適應調整的能力。如果我們注意自己每天選擇的生活方式,既可以預防慢性病,有時還可以逆轉。例如,挑選一個核心習慣,並堅持下去;和志趣相投的人為伍;當你失敗,抱持同情心振作起來。
大多數人以為,停止做某項工作就等於恢復。但復原力的關鍵是:非常努力嘗試,然後停止,恢復過來,接著再嘗試。如果想建立復原力,可以先策略性地暫停工作,設定足夠的「內在恢復」與「外在恢復」期,以便給自己堅強起來的資源。
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(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)調查,現今有四分之一的員工,認為自己的工作是生活中最大的壓力來源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把壓力描述為「21世紀的全球健康流行病」,許多人如今工作中所處的職場文化是持續連線、全年無休、要求嚴苛,隨處可見壓力和身心俱疲(burnout)的風險。現代職場文化的步調和強度不可能改變,因此,現在比過去更需要培養復原力技巧,以便有效度過職場生活。
本文提出「累積優勢」的理論,說明要打造商品持續性優勢的關鍵,在於讓顧客無需傷腦筋作選擇。因此,企業該重視的,是顧客的習慣,而不是忠誠。為強化顧客習慣,產品創新必須是延續既有品牌,而不是與過去斷絕關係。
德國、瑞士和日本,現在都是負利率的國家。丹麥、瑞典也是。美國國庫券的殖利率達到空前低點。我們也注意到了,在英國脫離歐盟公投的過程中,以及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,人民的民粹主義反應。
今日,平均營收倍數最高的產業,是實體資產比率最低的產業。本文依這兩項指標,將各產業劃分成四個象限。其中的「建造者」與「服務者」,若要避免價值進一步減損,領導人必須改變觀念、運用科技,以及重新配置資本。
專訪財捷董事長兼共同創辦人史考特.庫克 Scott Cook
行銷人員投入不少時間和金錢,試著讓產品脫穎而出被人選上。但如果新奇帶來反效果呢?
樂高集團執行長兼總裁喬丹.維格.納斯托普(Jørgen Vig Knudstorp)認為,人們重複做相同的事情會養成習慣,習慣會建立連結並化為價值觀。樂高的做法,是提供一些簡單的基本款積木,讓人們習慣用積木創作,但也透過定期推出新款,來在習慣與新奇中取得平衡。
本文認為,消費者的習慣,是維持競爭優勢的助力。但習慣和其他環境要素一樣,都有可能改變,甚至改變得非常快。因此,高階主管應該如何在下面兩件事求得平衡:掌握強大的累積優勢力量,同時又要更新他們所用的方法?
作為比特幣背後的技術,區塊鏈能安全、永久、有效率地記錄交易。區塊鏈可大幅削減交易成本,消除律師、銀行等中介者,讓經濟轉型。但採行區塊鏈需要耗費多年時間。我們可以說,這場企業轉型的旅程,現在才剛剛開始。
顧客要的是結果,不是理解。所以,經理人心目中理想的客服人員,也就是「服務導向」、「善於傾聽與溝通」、「喜歡幫助別人」的人,他們的表現並不傑出。相反地,能明快告訴顧客該怎麼做的,才是客服人員的不二人選。
雷傑剛加入T-Mobile時,體認到人們討厭無線通訊產業。想成功,就應盡可能與其他業者反其道而行。T-Mobile廢除長約,改採透明的收費模式;讓顧客更容易升級新款智慧型手機;國際漫遊不再收費。結果讓用戶從3,300萬增加到近6,900萬。
金管會副主任委員鄭貞茂,說明官方對於台灣金融科技發展的管理思維:政策上,最優先考慮如何保護弱勢的消費者和投資人,這也是推動監理沙盒的主因。他也指出,台灣面對金融競爭,問題關鍵一直都在國際化、市場太小,而不是科技化。
從歐美、中國、非洲近年的金融科技經驗來看,台灣正走在「行動金融」與「互聯網金融」兩者間的道路。本文提出三大建議,供台灣的監管者、傳統金融業者及金融科技新創業者共同思考,如何在創新與監理中找到平衡。
「區塊鏈」不等同於金融科技,它是影響下一世代網際網路的信任與價值基礎科技,帶給人們的長期影響會比短期衝擊來得更大。如果急著炒作,注定無法取得最後的成功。
在新舊經濟交替的時代,許多企業希望在產品上創新以吸引多變的消費者。但看看本期中寶僑與樂高的例子,你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。本期也從不同角度探討人工智慧帶來的影響,以及金融科技為台灣金融業帶來的機會與挑戰。
這位剛到銀行走馬上任的年輕領導人,儘管未曾擔任高階主管,但已獲得董事會的授權,似乎可以大刀闊斧地整頓,而她也的確滿懷抱負。只不過,在實地視察第一線工作情形後,她開始擔心,這些基層員工對改變已忍無可忍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