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津大學(Oxford)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學教授,最新著作為2020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《正義之戰: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塑造新民族主義》(China's Good War: How World War II Is Shaping a New Nationalism)。
上市公司模式已持續百年,但在今日的資本市場中,高階經理人會傾向關注短期目標,而不是創造長期價值,因而損害退休投資人與知識工作者的利益。有適當的模式可取代嗎?
大公司常出脫認為績效不佳的事業單位,結果接手的私募股權公司改造之後出售,卻獲得豐碩利潤。要解決這種嚴重的評價失誤,就別再考慮已投入多少現金,而應認清對資產的任何投資,都該預設它在未來會創造或破壞價值,而這一點應立即反映到這項資本的價值上。
領導人都知道,公司與事業單位需要策略,但少有人知道,資訊科技、人資、研發、財務等職能部門也需要策略。如果職能部門沒有策略,可能會拖累公司績效。因此,本文規畫一種策略制定架構,可強化部門能力,提升公司競爭力。
消除浪費是管理科學的至高真理;但過度強調效率會導致一連串的問題,並形成社會失序的隱患,因為效率帶來的報酬,會落入愈來愈少數的高效率競爭者之手。補救之道在於強調一種成效較緩的競爭優勢:公司應同樣注重復原力。
雜誌如何為自身定價,以及如何計入身分溢價。
先鋒集團創辦人傑克.伯格、西南航空共同創辦人赫伯.凱樂赫,這兩位已故企業家,都把顧客擺在第一位。
這位臉書執行長必須徹底改變思維,否則就得離開。
如果董事會成員視制定策略為己任,可能就得開除執行長了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