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人工智慧搖錢樹?

人工智慧搖錢樹?

Will AI Companies Make Any Money?

人工智慧搖錢樹?

我最近擔任顧問的客戶是一家出版公司,正嘗試以各種方式把內容數位化及脈絡化。我知道,該公司某些競爭者已和IBM的華生研究中心(Watson)簽約,便問了他們幾位高層,為什麼不和華生研究中心簽約?該公司表示:「我們覺得人工智慧軟體正迅速大眾商品化,應能用低得多的成本,自己組合出需要的功能。」

幾位見多識廣的經理人也提到,他們預計公司會採用來自不同供應商、開放原始碼的認知軟體(cognitive software)。他們考慮採用的開放原始碼軟體供應商可不是小公司,而是Google、臉書(Facebook)、微軟(Microsoft)、亞馬遜(Amazon)和雅虎(Yahoo)等大公司。

聽到該公司的策略,我起初有些訝異。能思考的機器,已變得這麼便宜又容易取得了嗎?認知軟體市場還是個相對新的市場,居然就已經大眾商品化了嗎?廠商還正在努力開發奇特的深度學習功能和機器學習軟體,為什麼願意免費提供?而如果IBM推出的軟體不能明顯優於免費軟體,怎麼能預估華生研究中心將有一百億美元的營收?

首先,談談人工智慧大眾商品化的一些可能原因;至少在目前來說,人工智慧比較適當的名稱,或許是「認知科技」。今天所有軟體的重大趨勢是走向「微服務」,也就是對資料執行一小組功能,再回報結果。通常的形式就是應用程式介面(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, API)。但這些軟體較小型,與那些較大規模的軟體相比,更難說服使用者或組織付費。這些軟體的規模小且模組化,可供多位軟體開發人員用來設計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