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崩盤並未讓全球化的趨勢式微,而是改變了全球化帶來的挑戰。如果退守鎖定本土市場,恐怕情況會更為惡化。畢竟,在策略布局時,除了單純地因應目前的狀況,還要放大思考格局,考量未來十年的可能發展。
寶馬這家德國首屈一指的汽車公司,如今由於工廠的員工平均年齡漸增,開始有了生產力危機。於是,為了和年長的員工繼續共事,並解決生產線上問題,決定重新設計工廠的工作空間,推動2017生產線專案,順利度過這場危機。
經歷了金融風暴,各行各業都在緩步復甦。然而,大部分企業都只能應付眼前的問題,沒空進行更長遠的布局。研究更指出,只有9%的公司,能在不景氣過後,展現生氣蓬勃的活力。這些企業贏的策略,顯然值得借鏡。
在當前的經濟情勢下,企業領導人不能被動地只靠市場慢慢復甦,而必須擬定清楚的方向,以便抓住可能的商機,進而創造獲利與成長。因此,本文提出七個經理人該自問的問題,藉以評估在面對復甦時,自家公司準備的程度。
大多數公司以分層策略(tiered strategy)開拓中國市場,按人口規模與所得水準將城市分類。這是錯誤的做法。中國八百多個城市中,有兩百個擁有百萬以上的人口,它們的成長速度與變化方式各有不同。人口規模相近的城市,人口結構與消費者態度差別很大,就像法國與德國的差異。
推動策略執行的關鍵,就在於讓組織中的所有人,都能理解策略,這包括將無形資產,轉化為有形成果的過程。這些過程極為重要,但也相當難懂,有了策略地圖,就可以將這困難的部分畫出來,打造同心向前的力量。
訊科技的威力和普及性提高,策略重要性卻逐漸降低。因此,企業要大幅改變資訊科技的投資和管理方式。也就是說,資訊科技變成必備技能,無法突出企業與對手的差異所在。面對劇烈的競爭現況,必須培養新的優勢。
既有業者在面對新技術問世時的反應,通常是設法擊敗它,或一舉超越它,可惜成效不佳。其實,還有第三個選項:撤退!而且,這樣看似「投降」的做法,因為是經過思慮的策略作為,通常反而是最好的選項。
向印度的最佳企業借鏡,看它們如何藉人力投資提升績效。這些成功的印度企業領導人,都以獨到的方式,與國家、文化和員工緊密結合,進而創造卓越的績效。而且,這種做法非常普遍,甚至構成新領導模式的核心,值得效法。
一位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,以盯緊細節見長,為公司創造了極為耀眼的成績。但他卻在此時感受到,無法讓一手扶植的公司更上層樓。於是,他決定交棒;卻沒有料到,不管是公司還是他個人,新的問題才正要開始
通常,職場上發生的很多問題,看來像是商業抉擇,其實都跟道德有關。可以說,一家高道德標準的公司,會有最透明的財務狀況,也會使營運更上軌道。因此,本文提出一些做法,說明如何挑戰,而且戰勝不道德的職場行為。
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,職場性別不平等的情況,其實遠超過人們的想像。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?
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,是人類永續發展的當務之急,然而,企業界與社會企業家(social entrepreneur)還有一種方法,可同時減緩氣候變遷,並開發新市場,就是減少黑碳(black carbon)的排放量。
根據哈佛商學院的丹尼斯.坎貝爾(Dennis Campbell)與法蘭西絲.傅瑞(Frances X. Frei)發表在《行銷科學》(Marketing Science)上的研究報告
提升員工的敬業精神,讓他們的工作表現更優異、對公司更忠誠、減少請病假時數、降低離職率、身心健全。
美國的行銷人員若想同時運用所有社交網站,最好先研究一下這張地圖。
社交網站已成為行銷的當紅炸子雞,但它們名副其實嗎? Facebook的確成長快速,用戶在去年下半年突破3.5億人,光是去年秋季就增加五千萬人。然而,當一家公司在Facebook設立專屬網頁,吸引「粉絲」,傳播各種訊息與優惠方案時,這些做法能對消費者產生多大的影響?
研究發現,現金能給人一種內在力量,可以減輕人們的身心痛苦。其實,光是想到錢就有這種效果。錢使得我們更想單獨工作,不想請人幫忙,而且也變得不太願意幫助別人。但研究也發現,錢能令人感覺更自足,更勤奮。
不妨稱它為「iTunes效應」。哈佛商學院的安妮塔.艾伯希(Anita Elberse),針對兩百位藝人的作品銷售情況,進行兩年多的研究後發現,iTunes音樂商店0.99美元一首歌的銷售方式,已讓唱片公司焦頭爛額。
「跳出框框思考」(think outside the box)無法足夠讓我們面對重大的系統性挑戰,我們需要更大規模的新構想,找出未解決的問題,鼓勵人們跳出框架思考。
如果我們提升監管品質,金融業者是否就會順服,再度履行自身的社會職責?這就是美國及世界各地目前面對的挑戰,而情況看來並不樂觀。原因很簡單:銀行家管理金融資本的表現或許很糟糕,卻很擅長從政治的資本投資當中獲取報酬。自從這場危機爆發以來,他們使盡政治力量,抗拒當局約束他們的劣行。
1992年,哈佛商學院教授羅伯.柯普朗(Robert S. Kaplan)和平衡計分卡協會總裁大衛.諾頓(David P. Norton)發展出平衡計分卡(Balanced Scorecard, BSC),迄今已在全世界造成管理上的大變革。
去年下半年起,許多企業開始感受到景氣慢慢好轉了,不過,這股景氣復甦的力道並不強,剛度過景氣寒冬的企業,該如何向前邁進?
隨著企業的成長,管理課題也日益複雜。若要持續繁榮壯大,企業該如何兼顧全公司、部門和個人的目 標?該如何平衡短期和長期的目標?該如何取捨內部和外部的指標?
一家銀行的執行長,在面臨意想不到的危機時,必須快速作出決定。本來,他一直是個商場上指揮若定的主管,但面臨恐怖份子攻擊地鐵,公司場地臨時被「徵用」這種突發狀況,以往的商業決策思維,似乎完全派不上用場...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