滑個手機、隨意切換網頁......如何擺脫無意識的分心,主動掌控自己的注意力?關鍵在於培養「後設覺察(meta-awareness)」能力——像觀察別人一樣觀察自己,意識到行為模式,做出更有意識的選擇。本文作者為心理學家葛洛莉亞.瑪珂(Gloria Mark),她將深入探討後設覺察的概念,並分享實用技巧,幫助你強化專注力,提高工作效率,擺脫沉沒成本的注意力陷阱。
你知道年輕消費者都在哪些數位平台裡嗎?Facebook?Instagram?Youtube?如果你只想到這幾個答案,恐怕永遠無法觸及25歲以下的消費生力軍。你上過Twitch嗎?你用過TikTok嗎?你玩過Among Us嗎?如果以上這些名詞對你來說一頭霧水,本篇文章將為你打開一扇新世界的門,搭上通往年輕消費者的直通車。
曾在中國生活一段時間的人,會對他們零售業與科技的完美結合感到驚訝,不僅打造出極為便利的顧客體驗,同時讓營收滿滿。中國固然因特殊的政經條件,才能催生這樣的運作生態,但其他國家的零售業者仍有可取經之處。因此,從現在開始行動,就有機會迎頭趕上。
因為疫情阻隔了人與人的距離,社群媒體做為一種行銷工具,正在發揮史無前例的影響力。為了能充分利用社群媒體的力量,本文作者提出行銷長應該注意的十個策略要項,從行銷長到每一個行銷人員,都必須思考在疫情期間,行銷方式如何轉變,並為未來制定相應的行銷策略。
有些公司在審查求職者資格時,會把對方在社群媒體上的表現,當成參考指標之一,但研究指出,這麼做不但容易造成偏見,無法真正預判實際的工作績效,還可能侵犯隱私。是否還要所有求職者附上臉書帳號?可能要多考慮一下。
關於企業使用消費者數據與侵犯隱私權的界線在哪裡,這個問題愈來愈受到從學者、媒體到政府單位的重視。本文作者拋出一個特殊觀點:數據經濟是一種「以物易物」的行為。這乍聽令人感到不可思議,「以物易物」難道不是原始人的行為?然而我們深入思考:消費者讓業者收集自己的數據,以換取業者提供網際網路服務,本質就是「以物易物」。想通這點,我們看待數據經濟的角度就更多元了。
1月底,散戶網友透過線上平台的串聯,讓電子遊戲零售商GameStop股價一飛衝天,並導致對沖基金業者損失慘重;網友透過線上平台集體串聯,引發社會亂象,這並不是第一次。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助理編輯拉姆齊.哈巴茲,專訪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教授思南.艾瑞爾,請他評論這次事件,並探討有關線上平台的對言論管控議題。
無論面對面或在網路上,我們都很容易以為認識愈多人就是人脈愈廣,例如電話上的聯絡人、臉書上的朋友、IG追蹤者等。這些數字讓我們誤以為建立的連結更多,我們就更重要,或是更受歡迎、更成功。但真正讓你的人脈成為心動的來源,要是你樂於相處並幫助的人,他們在乎你的發展和成功,向他們坦承挫折和尋求建議也很自在。
2021年初,美國國會山莊受到攻擊,因此臉書與推特兩大社群媒體巨頭,率先封鎖川普的帳號,隨後幾家具代表性的社群平台也跟進。此舉引發兩面討論聲浪,有人認為這違反言論自由,也有人認為社群媒體早該負起責任,進行自我審查。本文作者秉持後者觀點,並剖析社群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差異,呼籲必須要積極採取做法,來改革社群媒體。
關於臉書在資料隱私、散布仇恨言論、選舉誠信與假消息方面的爭議,近日甚囂塵上,但只針對臉書,並不能改變現況。面對如今發生的亂象,我們必須從改變結構、促進競爭的角度去解決,而不是只試圖用相關法案,去禁止某個特定的社群平台。本文作者提出幾項可著手改善的面向,希望我們把重點放在務實的解決方案上。
2020年12月,美國聯邦政府提出重大訴訟控告臉書,這個指標性案例,反映美國兩黨都愈來愈重視科技巨頭造成的資安與反壟斷等議題。隨著拜登團隊即將入主白宮,在相關的科技法規政策方面,可能會特別關注以下四個領域:資料隱私、演算法透明度、反壟斷政策、內容管制與法律責任。在自由市場交易與不斷演變的科技與政治現實之間,有必要取得平衡。
MANAGING YOURSELF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AI and Machine Learning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