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#79-5】本集來賓:超級數字力創辦人MJ老師 林明樟
【#79-3】當你學會看懂三大財務報表,或許就覺得已經能夠「打天下」,然而,財務報表的背後,多的是,你不知道的事。
【#79-2】俗話說: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」,你以為你看到的財報反映的是公司的營運情況,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?
【#79-1】公司的財務現況,其實對組織內的每個人都至關重要,儘管你不是財務部相關人員,瞭解公司的財務,仍有助於你的業務表現。
「邱吉爾曾說,一個人要發揮最大潛能,靠的不是力量或知識,而是鍥而不捨的精神,」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,40多年前是政大講座教授吳安妮的碩士班指導教授,今(13)日他在「吳安妮榮獲美國會計學會(AAA)第20屆管理會計終身貢獻獎歡慶會」致詞,對於吳安妮這位「青出於藍」的學生,深感驕傲並獻上高度肯定。
2021年美國會計學會(AAA)之國際會計領域(IAS)頒發第32屆「傑出國際會計教育家獎」予政大講座教授吳安妮,這是亞洲第二位及台灣第一位獲此世界殊榮的會計學者。名列世界百大管理會計學者的吳安妮講座教授,其創新研究的整合性制度「作業價值管理(Activity Value Management, AVM)」,不僅為台灣學術研究創造高度榮耀,更將為台灣企業提升獲利,強化轉型能量,於產學皆具重大貢獻。
加密貨幣在最近,頻頻有使一般大眾覺得匪夷所思的操作行為。隨著大眾對加密貨幣價格的強烈關注,另一種資產「治理代幣」,為投資者提供的不僅是貨幣回報的可能性,還能幫助幫助編寫特定區塊鏈的規則。使用新分散式的金融體系(DeFi)服務的早期採用者,可購買(或賺取)治理代幣,這讓持有者得到投票權,可針對區塊鏈如何維護、升級和管理,投票表達意向。
SPAC,就是「特殊目的收購公司」,是指沒有任何營運或商業計畫,純粹只是利用股票首次公開發行所募得的資金,來收購私有企業,讓後者能迅速公開上市。這與耳熟能詳的「空殼公司」如出一轍。然而,SPAC在2020年成為美國金融圈的新寵兒,有248家SPAC破紀錄募得830億美元。本文作者長期觀察這類金融操作手法,從她的角度看來,一切不過是空殼公司的歷史重演,今日的榮景,可能就是明日的泡沫。
加密貨幣逐漸從「專業投資人」的神祕世界,走入一般大眾的視野。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,前陣子也因為一句評論,讓「狗狗幣」一詞成為搜尋熱點,令愈來愈多人關切幣圈生態。科技日新月異,由區塊鏈帶來的破壞性,以及「去中心化技術」的蓬勃發展,使加密貨幣的運用日益向大眾市場靠攏,傳統金融機構也受到挑戰。隨著投入「挖礦」的群眾愈來愈多,幣圈的前景真的如此光明嗎?有什麼需要了解與注意之處?
疫情大流行改變消費者行為,讓亞馬遜等數位巨頭吃盡紅利,卻為許多原先資源不那麼豐富的中型企業,帶來致命打擊。在這個疫情時代中,所有企業都需要調整策略,而中型企業其實可以表現得更靈活,關鍵是,要活用現有的數據,來重新劃分不同的顧客區隔,以此調整資源的分配與策略規畫。本文作者提供三個步驟,讓中型企業可以實現可持續且可防禦的獲利成長。
一般企業在揭露財報時,除了使用「一般公認會計原則」(GAAP),也愈來愈常使用另一組「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」,來顯示公司的損益現況。「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」排除不需要現金支付,或是對理解企業未來價值不重要的盈餘元素。企業可在發表GAAP呈現的收益後,再列出「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」的計算結果,以揭示更貼近公司資產樣貌的數字。
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