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任哈佛商學院院長。
早在20年前,當時身任哈佛商學院院長的尼汀.諾瑞亞就得出結論:優秀領導人的典型特徵,較不在於持續擁有的特性,而更在於他們有能力看出並調整因應特定時刻創造的機會。這個觀點在今日看來十分精準。他指出形塑世代精神的六個因素,以及這六大因素正產生什麼樣的變化;領導人需要做好準備。
將自己帶入虛構的故事情境,扮演故事的主角,考慮困難的商業抉擇──這樣的「個案教學」方法,自哈佛商學院首度施行以來,已經百年。為何這套方法歷久不衰,且受到全世界的商學院推廣?我們從中究竟可以學到什麼?前哈佛商學院院長尼汀.諾瑞亞,為我們說明。
各種科技的創新,給人們帶來便利,卻也伴隨當初未曾料想的危害。近的來說,有臉書淪為假消息的散播品平台;遠的來說,工業革命帶來我們至今仍苦於解決的環境破壞。那麼,最開始領導創新技術的企業或領導人,是否需要為這些當時「沒想到」的負面後果負責?作者認為,創業者與投資人必須挺身而出,為自家企業造成的非預期後果負責,並為此提出解決之法。
根基穩固的大型企業,投入龐大精力與資金,推動數位轉型。其中有許多計畫,都由鬥志旺盛的「內部創業者」領導,在既有公司內部創立新的數位事業,但他們通常經營得很辛苦,而且不會得到公司內其他事業體太多尊重。是否有更有效的方式,可以推動企業的內部創新?本文作者借取在印度推行過的經驗,推出「新事業收購」的全新概念,值得大型企業領導人參考。
檢視企業如何因應不斷演變、無法預測的威脅。本文認為,企業必須設立一個全球性的危機網,成員來自整個組織的各個單位,這個危機網可以在事件演變發展之際進行協調和因應,對各種破壞事件,立即作出適當的反應。而且,這個危機網必須快速地反覆進行整個流程:察知威脅,協調,回應,然後再度察知威脅。
執行篇》27位執行長的六萬小時全紀錄
時間,是領導人最缺少的資源。因此,為有限的時間,做最好的分配與安排,對他們來說,是非常重要的。
RLK媒體公司能在市場上闖出名號,是因為之前在高階消費性電子產品上的創新。然而,在消費者紛紛轉而購買大眾市場產品之後,RLK必須重新思考公司的做法。若是把研發工作外包出去,能挽救公司,還是會毀掉公司?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