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(New York University'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)管理與策略的全球教授,教育與管理全球化中心主任,他也擔任西班牙巴塞隆納IESE商學院全球策略講座教授。
雖然保護主義的確會改變企業做生意的方法,但全球化的真相,和你想像的不一樣。因此,不管多國籍企業是否要從全球化的浪潮中撤退,轉向聚焦在地化,都必須做出調整:縮編沒有獲利的業務,把資源集中用於順應在地需求。
在英國脫離歐盟(Brexit)公投和川普(Donald Trump)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的餘波盪漾中,全球化被視為政治上的燙手山芋,而非通往繁榮的熱門票。這種民粹主義的強烈反應提醒了我們,全球化的報償並沒有平均分配;因此,一直有人質疑國界是否應該對貿易開放,同時也關切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。在川普當選後的那一週,以Google搜尋「貿易戰爭」(trade war)的次數增加了七倍,並且持續攀升。
企業要在全球的市場上經營成功,就必須認清多樣化和距離的重要性,而不是設法消除它們。因此,經營上的無國界,不等於是無國籍。其實,唯有根植於本土的世界觀,才是真正務實的看法,也才能打造真正的國際級企業。
為了讓中國超越西方,成為全球科技重鎮,北京悄悄實施許多相關政策。成效或許指日可待。而這些政策也讓西方多國籍公司擔心,進入這個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市場,可獲得的利益,是否能夠抵銷中國公司很快變成自己對手的風險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