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費型態愈發多變,訂價策略也應該愈趨多元,才能滿足顧客的期待。要憑空產出創新的價格方案並非易事,但借鑒其它產業的模式或有可為。本文羅列多種產業的各色訂價策略,助你從中發現商機。
布魯斯.史普林斯汀(Bruce Springsteen)是美國的搖滾巨星,極受粉絲喜愛,然而,他在為2023年的巡迴演唱會售票時,因為推出動態訂價策略導致一張門票飆破5,000美元,引發反抗聲浪。既然我們在購買機票、預訂飯店時已經習慣動態訂價,為何廣大的搖滾樂迷卻不願意為偶像埋單?只是單純地不願意花大錢看演唱會嗎?這其間有何關於動態訂價的迷思與經驗教訓?
要與顧客談價格,讓顧客覺得「自己掏錢很值得」,是品牌方永恆的難題。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調整尾數,讓100元變成99元,讓顧客感覺「百元有找」;或者故意分階段收取價格,讓顧客感覺「好像每次都只有付一點」而忽略了總價值。其實訂價的過程,就如同一場與消費者的對話,如何讓消費者覺得價格合理,就是一種溝通。那麼,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,有什麼訂價的訣竅呢?
網飛(Netflix)開始跨足遊戲領域,加開遊戲內容,且不額外收費。看起來是想利用「看影片」與「打遊戲」之間的關聯性,增加平台娛樂性,藉此讓收益增長;但這個策略是對的嗎?「想看影片」與「愛打遊戲」其實是不同的兩批顧客,而網飛推出的遊戲內容並不獨特,無法真正吸引願意付費的深度玩家。本文作者提出更能帶動成長的另外三項策略,不同產業的領導人都能從中反思。
愈來愈多企業使用定價演算法,以便能根據各種變數,及時調整產品或服務的定價。這導致顧客難以理解不斷浮動的價格,從而對企業品牌產生懷疑。領導人該怎麼做,才能避免趕跑客源並損害商譽,正確發揮演算法的效益?
在美國,因為通貨膨脹,許多商家(無論B2B或B2C)都面臨需要漲價的抉擇。在台灣,我們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,許多公司也在「咬牙苦撐」與「漲價求存」之間猶豫。漲價很簡單,只要敲幾下鍵盤就能做到,對顧客感受的影響卻很巨大。該怎麼漲價,才能確保顧客忠誠度與品牌形象?本文提供六大要素,給在考量漲價決策的領導人參考。
我們經常聽見一句銷售詞:「買愈多,折扣愈多。」
在經濟衰退或銷售下滑時,企業可能會取消銷售量較差的產品,但有個違反直覺的做法,能增加競爭優勢,就是推出銷量差,但單價高的商品。這類商品可以做為其他較低價產品的比較組,來提升低價產品的買氣,也能給予消費者該品牌的專業定位,維持品牌聲望,或是引起消費者注意,藉此獲得輿論宣傳,並逐步將品牌轉移到高級消費市場。
美國的7-11利用批量折扣策略,使碳酸飲料機的獲利增加了100%。可見,如果執行得當,批量折扣可帶來豐厚的新利潤與成長。但許多公司都錯誤使用這項策略,尤其是客戶更容易大量購買的B2B公司。領導人應注意,批量折扣只應該用來鼓勵增量購買,並盡可能為不同客戶量身制定批量折扣方案,而不是死守標準公式。
如何引導消費者購買更高級的產品或服務?價格形式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,變得很重要。本文介紹三項有行為科學根據的訂價方案,包括:將更高的價格塑造成一種升級,將價格溝通的焦點,放在升級溢價本身;將無形花費轉化成花費金額,重新表達總擁有成本,變得對消費者更有意義;以正確的順序累計折扣,會比一次性折扣更吸引人。
在網路買東西有個問題:買家受到低價商品吸引,往往會碰到信譽不佳的數位經銷商,不僅讓買家在過程中受到傷害,也會侵蝕品牌資產,並破壞經銷商的利益。因此,必須制定和落實定價政策,才能防堵任何未經授權的折扣。
MANAGING YOURSELF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LEADERSHIP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