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似的產品,為何他的售價比我高、賣得卻比我好?請捫心自問:你在跟顧客談論你的產品時,是只談「我的產品只要多少錢」還是「我的產品對你有什麼意義」?
非營利組織往往免費提供產品與服務給需要的人,期望能夠帶來影響力,改善他們的處境。但這種做法常常讓組織陷入資金與影響力都不夠的困境。本文建議非營利組織可以收取象徵性費用,既能創造營收,也讓受益人共同承擔責任,進而提高組織的影響力。
將不同的「作業」分配到每一個產品上,才能真實反應出每個產品或服務的真實成本。也正是透過作業分析,企業才能破解長期以來的成本迷思與經營困惑。
消費型態愈發多變,訂價策略也應該愈趨多元,才能滿足顧客的期待。要憑空產出創新的價格方案並非易事,但借鑒其它產業的模式或有可為。本文羅列多種產業的各色訂價策略,助你從中發現商機。
布魯斯.史普林斯汀(Bruce Springsteen)是美國的搖滾巨星,極受粉絲喜愛,然而,他在為2023年的巡迴演唱會售票時,因為推出動態訂價策略導致一張門票飆破5,000美元,引發反抗聲浪。既然我們在購買機票、預訂飯店時已經習慣動態訂價,為何廣大的搖滾樂迷卻不願意為偶像埋單?只是單純地不願意花大錢看演唱會嗎?這其間有何關於動態訂價的迷思與經驗教訓?
要與顧客談價格,讓顧客覺得「自己掏錢很值得」,是品牌方永恆的難題。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調整尾數,讓100元變成99元,讓顧客感覺「百元有找」;或者故意分階段收取價格,讓顧客感覺「好像每次都只有付一點」而忽略了總價值。其實訂價的過程,就如同一場與消費者的對話,如何讓消費者覺得價格合理,就是一種溝通。那麼,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,有什麼訂價的訣竅呢?
愈來愈多企業使用定價演算法,以便能根據各種變數,及時調整產品或服務的定價。這導致顧客難以理解不斷浮動的價格,從而對企業品牌產生懷疑。領導人該怎麼做,才能避免趕跑客源並損害商譽,正確發揮演算法的效益?
在美國,因為通貨膨脹,許多商家(無論B2B或B2C)都面臨需要漲價的抉擇。在台灣,我們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,許多公司也在「咬牙苦撐」與「漲價求存」之間猶豫。漲價很簡單,只要敲幾下鍵盤就能做到,對顧客感受的影響卻很巨大。該怎麼漲價,才能確保顧客忠誠度與品牌形象?本文提供六大要素,給在考量漲價決策的領導人參考。
我們經常聽見一句銷售詞:「買愈多,折扣愈多。」
在經濟衰退或銷售下滑時,企業可能會取消銷售量較差的產品,但有個違反直覺的做法,能增加競爭優勢,就是推出銷量差,但單價高的商品。這類商品可以做為其他較低價產品的比較組,來提升低價產品的買氣,也能給予消費者該品牌的專業定位,維持品牌聲望,或是引起消費者注意,藉此獲得輿論宣傳,並逐步將品牌轉移到高級消費市場。
美國的7-11利用批量折扣策略,使碳酸飲料機的獲利增加了100%。可見,如果執行得當,批量折扣可帶來豐厚的新利潤與成長。但許多公司都錯誤使用這項策略,尤其是客戶更容易大量購買的B2B公司。領導人應注意,批量折扣只應該用來鼓勵增量購買,並盡可能為不同客戶量身制定批量折扣方案,而不是死守標準公式。
MANAGING YOURSELF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LEADERSHIP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