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就算客戶大砍預算,東西還是賣得出去?箇中訣竅,就是「挑釁式銷售法」:不附和客戶對未來的看法,而是找出客戶的棘手問題,提出創新觀點。也就是說,要賣東西給客戶,不是當個好聽眾,而是請客戶當你的聽眾。
面對經濟衰退,企業與其力求成本降低,不如積極開發成本創新能力。如此才能逆境求生,進而成為市場贏家。特別的是,向來引領市場風向的西方國家企業,這回必須向新興市場的對手取經,才能在本國與外國市場成功。
輪調,似乎是磨練人才技能、豐富人才閱歷,讓他們更上層樓的必要條件。不過,也不能全無章法、任意調動,否則反而會妨礙人才與企業的發展。本文提出三個評估準則,並輔以三種實施方式,讓人才輪調真正為企業加分。
估算免費顧客的價值,不能閉門造車,否則策略可能會失誤。尤其在線上交易的趨勢下,未直接付費給業者的顧客,反而可能是重要的獲利貢獻者。運用本文的新模型,可推算出「顧客帶顧客」的網絡效應,讓行銷策略更精準。
標準流程的風潮已經走火入魔了。事實上,很多流程不見得需要如此「標準」,硬套上嚴格的規範,反而綁住了創新的動能,進一步影響到績效表現。只不過,有些需要「藝術家」判斷的流程,還是要有適當的管理。
金融危機延燒下,不僅帶來慘重的損失,也重創了號稱發展成熟、機制精密的華爾街股市。之所以會如此,正是在風險管理上出了六個嚴重的差錯。因此,與其見招拆招地因應危機,還不如建立可長可久的「永續性風險管理」。
目前,世界各國紛紛以國家之力,建立許多與眾不同的創新模式。對企業來說,這當然是進入全球市場、享受各種優惠的好機會。但面對這些各有優勢的模式,企業該如何選擇,並善加利用,才能符合所需,讓營運更上一層樓?
進行大手筆投資前,必須預測價格和需求的變動,還有對手的動向,才能作出策略性投資的決定,並避免把太多資金投到高風險的投資上。因此,面對不確定的市場,不妨利用一種新工具,把自己和對手的選擇方案分析清楚。
八年前,能源巨擘巴西石油公司,因環保紀錄不良而惡名遠播。今天,這家稱霸巴西的石油公司,卻成了永續經營的模範企業。關鍵在於出身左派的執行長,堅持企業應投身社會變革,因而扭轉企業方向,朝綠色路線前進。
單純的經濟獎勵措施,並不是鼓勵正面作為的萬靈丹,甚至可能因為獎勵措施減損了道德責任感,而產生反效果。因此,在制定政策時,除了訴求消極的利己心,還要鼓勵人們熱心公益。
中國經濟會繼續成長多久?我們推斷,除非中國進行深層的制度改革,否則經濟成長無法持續太久。眾所周知,國家的經濟表現與制度品質有關,而評估因素包括政治穩定性、政府效率和貪汙程度。近年來,儘管制度品質低落,中國仍保持高度成長,原因是在開發中經濟體,制度的品質較不重要。但我們發現,隨著所得增加,這類國家需要良好的制度,才能達到已開發經濟體的所得水準。下表呈現2007年制度品質和人均所得的關聯,評估標準是採用世界銀行所推的六項治理指標之平均值。所得低於人均一萬美元的國家,這兩個變數之間只有輕度正向的關聯性。在高於這個所得水準的國家,兩者的關聯性就變得很大。我們將所得10,000 到12,000美元之間的障礙稱為「長城」。國家不進行改革,就會碰到那道障礙,並且停止成長。
企業人種學(corporate ethnography)不再只用於創新,還能協助企業充分了解顧客和業務。我們公司、英特爾(Intel)和其他公司進行的人種學研究成果,可以供企業擬定策略和長期規畫時參考。
在經濟艱困的時刻,用來獎勵和提升員工績效的資金有限,主管的贊許就成為彌足珍貴的企業資源,以下說明如何充分利用這項資源。
假設在這波經濟衰退中,你能保住自己的高階主管職位,但薪資是否會受到什麼影響?儘管金融危機爆發以來,相關的討論有增無減,但美國人對「長」字輩高階主管的薪酬,展現極高的容忍度,過去的危機雖曾抑制高階主管的薪酬,但只是暫時的。
你被診斷出罹患「不治之症」白血病,這是宣判死刑嗎?或許不是,我們在布洛德研究所(Broad Institute)的研究顯示,有朝一日,一種心臟病治療藥物,或是某種出人意料的藥物可以救你一命。我們得到這項結論,是因為檢視了藥物在罹病細胞中與基因互動的情況,這種模式辨識方法,可以讓我們了解創新做法通常會如何運作。
資訊科技(IT)的預算看似十分複雜、攸關核心業務,而且是採取關鍵變革行動的必要條件,所以即使遇到經濟衰退,也往往不受預算削減的影響。然而,企業確實應該嚴格審查IT預算,因為這類預算的編列難免浮濫。
有句話說:「不會做事的人,才去教書。」但茱莉亞.史都華(Julia A. Stewart)並不以為然。史都華是連鎖休閒餐廳DineEquity的董事長兼執行長,DineEquity前身是IHOP,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收購並整合蘋果蜜蜂國際公司(Applebee's International),如今正處於轉型為加盟模式的階段。要管理超過3,300家餐廳,還要有好績效,在景氣如此低迷的時刻,最好的方式是什麼?史都華主張,把工作場所變成教室,就會在品牌強度上看到成果。
清晨5點,台北市羅斯福路上一家三商巧福連鎖店就亮起燈,早班的工作人員忙著熬粥、煮湯、切菜備料,供應現煮的熱粥給早餐時段的顧客,同時準備午餐的材料。靠近中午,廚房的後場人員把中央工廠加工的滷牛肉半成品,放入現場的滷湯中再熬煮,店內飄著濃濃的香味。
當前市場的不確定性,令許多管理者空有急迫感,卻漫無頭緒。在這種情況下所作的決策,採取的行動,很可能會造成反效果。領導與變革大師約翰.科特(John P. Kotter)在甫出版的新書《急迫感》(A Sense of Urgency)中提及:「由虛假的急迫感推動的行動像是無頭蒼蠅般:會議一場接著一場、報告一疊接著一疊、整天忙得團團轉,而這一切的出發點其實茫無頭緒,於是往往讓人錯失關鍵機會,也不能及時處理真正的問題。」這種急迫感之所以虛假,是因為管理者在焦慮、憤怒和挫折之下產生急迫感,沒有明確目標與方法,行事亂無章法。至於有正面意義的急迫感,來自管理者想要取得勝利的意圖,要在不景氣時打開客戶緊縮的荷包。
亞斯崔哥控股公司面臨營運危機:利潤大幅下滑,業務受到低價對手的嚴重威脅。目前看來,想維持競爭力,可能得裁掉一成員工。難道沒有其他變通辦法?就算要精簡人事,該用什麼機制,決定誰該走人?誰該留下?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