衝突 跟同事衝突你只想當「吵架王」?關鍵在於化對立為合作
跟同事衝突你只想當「吵架王」?關鍵在於化對立為合作
- 衝突
- 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編輯部 HBR-CC Editorial Department
- 2025/08/17

HBR-CC Staff/ChatGPT
衝突不一定是破壞。處理得當,反而能打開僵局、點燃創意的引信。本文將引導你學會在職場上如何面對衝突——不是為了輸贏,而是為了成長。一起來看,怎麼讓那些棘手對話成為推動團隊前進的燃料。
「你這個行銷企畫完全就跟現實脫節了啊!我們第一線跟客戶接觸,還會有人比我們更清楚嗎?」阿翰忍不住提高音量,小靜也激動反駁:「你的第一線接觸只是你自己在想,數據不會騙人。」兩人爭得面紅耳赤,會議桌上的氣氛凝固。
在職場上,你一定遇過類似的情況,不論是同部門或跨部門之間,這樣的衝突不只會影響關係,更有可能拖慢專案進度。但衝突並非全然負面——如果處理得當,它甚至能帶來創意與良好的團隊合作。本文將帶你從衝突前的預防,到衝突中的轉化,再到衝突後的合作推進,讓每一次分歧都能成為成長的契機。
一、衝突前:察覺警訊,防止升級
有時候,化解衝突最好的方式,在於見微知著、將爭端消於未然。在衝突升級之前,有些前瞻性的做法能有效為情勢降溫。這不是要你迴避問題,而是學會在正確的時機,運用智慧來避免無謂的對立。
- 未雨綢繆,利用「彩排」鍛鍊臨場感:許多棘手問題其實是可以預料的。在面對預期會發生的困難對話前,進行充分的事先準備,能幫助我們從容應對。你可以邀請幾位信任的同事或朋友進行「角色扮演」,模擬對方可能提出的挑戰性問題。
- 抽離個人視角,觀察自身情緒:衝突將要發生時,人們很容易陷入「對方根本就是針對我」的受害者心態。這時,你可以注意自己的身體反應,來緩和這種情緒。你可以實際觸摸你周遭的物品,並專注在接觸時的感受,例如將手放在桌上、讓雙腳觸及地面。試著把自己完全「抽離」,好像你是轉播棒球的主播,這也許能幫助你掌握整體局勢,以更客觀的視角來處理問題。
- 以支持開場,讓對方放下防衛:當同事不認同自己的時候,我們的直覺反應常常是準備舉出大量理由反駁,證明對方錯了。然而,這種做法往往只會導致衝突。其實,同事堅持己見的原因,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自認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,或是覺得不被理解和遭到忽視。如果你想緩解衝突發生的機會,你可以試著說:「我懂你的意思——你覺得方案裡看不到你團隊提出的建議。」這種認同對方感受的方式,或許能讓雙方肩膀放鬆下來,為接下來的對話創造一個更開放的空間。
二、衝突中:轉化對立,創造理解
儘管我們努力避免,衝突有時仍會不期而至。但發生衝突並不代表關係沒救了,有時也是轉化關係、促進創新的契機。關鍵在於,當衝突發生時,我們如何有意識地選擇應對方式,將僵局轉化為協作的開端。
- 解構「素樸實在論」,帶著好奇心探究偏見:人們在面對衝突時,常常會陷入「我對你錯」的兩極化思維,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客觀且正確的,而對方則是不了解情況、不理性或有偏見。這種現象被稱為「素樸實在論」(naive realism)。要打破這種心智模式,你需要培養強烈的好奇心,並刻意去質疑自己的偏見。問自己:「我怎麼知道自己相信的就真的是對的?」、「如果我其實搞錯了,那怎麼辦?」這種深入的自我反思與好奇心,能幫助你超越表象的衝突,從而找到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。
- 展現脆弱的力量,自信地承認「我不知道」:在面對棘手問題時,許多人會覺得有必要立刻給出答案,深怕給不出來會損害到自己的專業形象。其實,有時最能產生信任感的做法反而就是承認自己不知道。你可以使用「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是這些」或「我能說的是這些」之類的語句,分享你確實具備的資訊。這種坦誠不僅能為你爭取思考的時間,也能展現你的真誠與謙遜,或許能建立更深層的信任。
- 深度同理,試著理解對方反對的深層原因:當同事情緒激動時,若只堅持「就事論事」,最終得到的可能只是表面上的事實,而非問題真正的核心。這時候,你可以試著提出一些開放式問題,帶著同理心,深入了解對方思考的邏輯,例如:「這個專案對你來說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?」、「你是不是有什麼其他考量,被我不小心忽略了?」這些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問題,較能讓對方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擔憂。一旦找出問題的癥結,解決方案通常會比預期容易許多,因為你已經完成了最艱難的工作:讓對方指出你需要解決的真正問題。
三、衝突後:促進合作,推進成果
化解衝突不應僅停留在表面,其真正的價值在於如何將衝突轉化為團隊進步的動力。
- 確認共同目標,化意見為行動:衝突平息後,應確立一個能凝聚團隊成員的共同目標,並強調團隊的共同利益。這麼做不僅能幫助討論回歸理性、重新聚焦於實質議題,也能提醒團隊成員會議的目的是要解決問題,而不是證明誰對誰錯、誰最聰明。團隊可以整理討論中有價值的觀點與建議,將各方意見拆解成可執行的任務,並依專業分工分配。
- 設定回顧節點,以評估成效:確立了實際任務、如何分配之後,團隊可以定期(例如每週或每月)安排會議來討論進度,並加到行事曆來提醒大家,確保任務能按時完成,並藉此評估解決方案帶來的影響與效益。這種持續的檢視不僅能確保方案順利執行,也能讓團隊不斷改進合作模式。
***
在充滿變數的職場上,與同事發生意見相左,甚至擦槍走火,幾乎是無可避免的日常。但只要經過適當管理,建設性的衝突其實能替組織帶來火花。因此,下次當你與同事的討論陷入僵局,不妨試著運用本文所提到的策略。透過練習,你將會發現,那些曾經讓你如坐針氈的棘手對話,最終都將成為你個人與團隊成長的墊腳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