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學 當經濟學走進真實人生:諾貝爾獎得主艾絲特.杜芙的減貧行動
多數人以為經濟學只是數據與模型,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絲特.杜芙若(Esther Duflo)卻用「實驗」讓它成為改變世界的工具。她與團隊推動隨機控制試驗,驗證哪些政策真的能減少貧窮,並透過貧困行動實驗室(J-PAL)建立全球網絡,影響近6.5億人。
2019年杜芙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〔其他兩位共同得主是麥可.克雷默(Michael Kremer)及杜芙若的研究伙伴兼夫婿阿比吉特.班納吉(Abhijit Banerjee)〕,她成為史上第二位女性得主,也是最年輕(46歲)的得獎人。在這3位學者的努力下,以隨機控制試驗來測試減貧政策的介入效果,得以成為主流。杜芙若是麻省理工學院(MIT)教授,貧困行動實驗室(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, J-PAL)聯合創辦人暨共同主任,與班納吉合著《窮人的經濟學》(Poor Economics),該書於最近改版。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問(以下簡稱問):你為什麼會成為經濟學家?
艾絲特.杜芙若答(以下簡稱答):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我都沒有想要當經濟學家。小時候大概8、9歲,我就已經知道貧窮了,因為我母親是小兒科醫師,她在一家幫助戰爭受難兒童的非政府組織當志工。當時我一心一意就想找出方法幫助窮人,但我沒有任何頭緒。我照著好學生的路走,大學讀歷史,還額外雙主修經濟學,因為有一位很有魅力的教授告訴我,經濟學派得上用場。但那時我不覺得它跟我有什麼關係,也不覺得它實用。大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