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人要帶心,這是自古以來領導人希望達到的境界。然而,追隨者的目的、企圖心各異,要每個人口服心服,還要激發他們達到高績效,談何容易?要做到此,領導人首先要做的,就是放下自己,了解追隨者。本期雜誌的一系列文章,讓領導人從了解追隨者開始,做到帶人帶心。
身為領導人,如何帶領公司扭轉頹勢?第一步,就是恢復員工的信心。為確保這種心理上的反敗為勝,必須推動四項重要的措施:力促對話以代替祕密、創造尊重以代替譴責、鼓勵合作以代替保護地盤、激發創意以克服無助感。
領導人是否應該公開道歉?在過去的十年裡,美國甚至發展出道歉文化。但領導人公開道歉的風險很高。成功的道歉可把敵意化為個人或組織的勝利,而道歉程度不夠、時間太遲,或算計意味太明顯,都可能損及個人與組織。
移情作用一方面能促成人們追隨,形成領導人力量的泉源;但另一方面也會摧毀客觀性,對領導人造成威脅。因此,執行長應協助團隊成員認識彼此的本來面貌。執行長在這方面的能力如何,可能會決定公司的前途。
情緒智慧從哪裡來?領導人如何學會使用它?本文邀請18位專家,探索情緒智慧的特質,其中有些共同主軸:自覺地、誠懇地磨練技能,十分重要;自我意識是一把雙面刃;任由任何一種情緒智慧技能居於主導地位,相當危險。
少有人能像葛根一樣,進入美國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,近距離觀察裡面的情形。葛根曾擔任尼克森(Nixon)、福特(Jerry Ford)、雷根(Reagan)和柯林頓(Clinton)總統的顧問,在這些領導人琢磨和傳達各種訊息時,扮演關鍵的角色。他的暢銷書《美國總統的七門課》(Eyewitness to Power),提到每位白宮領導人擁有的領袖天賦與不足之處,以及優秀的領導人如何帶領追隨者。葛根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(Harvard's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)的公共行政教授。本刊英文版賈迪納.摩斯(Gardiner Morse)透過電郵採訪葛根,探討在領導人激勵人心的能力當中,信任、公開透明和表演能力所扮演的角色。
311大地震後,福島第二核電廠的四座反應爐中,有三座缺乏足夠電力,無法進入冷停機狀態。核電廠負責人增田直宏與他的團隊,始終處變不驚地處理各種意外,最終免於步上北方第一核電廠的後塵,沒有發生爆炸或爐心熔毀。
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功祕訣,在於誰在何時做了什麼決定,以及為什麼。本文提出一套架構,把創新化為可靠又可改進的準則。公司運用這種架構,把創新流程變得更系統化、更開放,使商業模式的改造,變成持續、完整的流程。
當企業改變商業模式,高階主管團隊最好也跟著改變彼此的互動模式。靈活應變的企業裡,高階經理人會在各個事業單位與部門之間,建立相互依賴的關係,激勵相互扶持,並謹慎處理這些關係,以促進協同合作。
儘管已經見識過規模史無前例的謊言詐欺、貪得無厭與徹底無能,世人還是沒有學到教訓,仍然過度信任他人。
民選總統普遍面臨著如何增加「說服力」的挑戰;然而,總統說服力不足,並不像是很多人想像的,只是溝通技巧的問題,而有更深的戰略挑戰。談判與溝通專家劉必榮教授針對本期〈總統的說服領導力〉一文,提出他的看法。
中國經濟量變質變,高階工商管理碩士教育同樣也逐漸展現了與過去不同的面貌。一方面,成長趨緩帶來企業轉型壓力;另一方面,國際知名學府積極拓展,即使是被稱為狀元學府的北京大學也感受到競爭壓力。然而,兩岸公立高等學府都有來自於政府的管制,在此情況下,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如何因應競爭?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、EMBA 主任張志學接受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專訪,與讀者分享他對中國管理教育全球化挑戰的看法。
一個決定在非洲創業的年輕人,選擇創業地點時,無法決定應回到他成長的家鄉馬拉威,還是鎖定目前較大型的市場奈及利亞、南非等。而這個決定,也牽涉到是否要分散在好幾個國家建立事業規模,還是全心經營最大的市場?
多年來俄羅斯的經濟情況,是以現金支付為主;而當地的配送網絡,也相當地不穩定。奧佐公司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之下,想要推動自家電子商務的成長,必須建立專用的配送系統、新的物流和顧客服務模式,以及一支高度投入的團隊。
美國公司執行長的薪酬極為優渥,美國勞工聯合會─產業工會聯合會(AFL-CIO)最近的一項分析發現,平均而言,標準普爾五百指數(S&P 500)的公司最高主管薪酬,是生產線和非主管級員工薪酬的331倍。不論這是否公平,也不管有人認為執行長拿的錢還不夠多,我們都應該了解,情況是如何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的。
國際知名的策略專家麥可˙波特(Michael E. Porter),以及達頓商學院副教授暨創新領域專家伊莉莎白˙泰絲柏格(Elizabeth Olmsted Teisberg)認為,目前的醫療照護體系,都在錯誤的層次上彼此競爭,例如,健康計畫、醫療網路,以及醫院,但真正具有競爭力之處,應是醫師診斷、治療,以及預防疾病。在現有的醫療體系中,大家追逐的,是議價能力及轉移成本的零和競爭,而非為病人創造價值。由於波特和泰絲柏格合著的《醫療革命》一書,勾畫出一個突破性的架構,為醫療體系重新定義競爭力,對醫院、醫生、健康計畫、雇主與政策制定者提出具體建議,促使醫療保健邁向正和競爭,讓體系中的所有人都能受益。以下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協同另兩位專家,為本書所寫的導讀,以及本書精彩內容摘要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