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育員工 哈佛新思維〉90%培訓預算都白花了?AI時代你需要新的人才養成策略
哈佛新思維〉90%培訓預算都白花了?AI時代你需要新的人才養成策略

HBR-CC Staff/ChatGPT
從基層員工到企業高層,面對AI浪潮衝擊,組織無不積極投入培訓預算,期待快速提升團隊競爭力。但當企業砸下重金培訓人才,卻有高達90%的投資付諸流水時,我們是否該重新檢視傳統培訓模式的盲點?本期「哈佛新思維」聚焦AI時代的人才養成革新,精選5大策略,從變革管理到沉浸式體驗,帶你突破培訓困境,打造真正有效的人才發展體系。
面對來勢洶洶的AI浪潮,企業如今更迫切需要加速提升員工的能力,來因應轉型的需求。然而,據一項研究發現,企業投入的培訓支出,只有10%真正產生效果。這中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,讓培訓的努力無法化為實際的績效?這是因為傳統的課程式培訓,不論是外部課程或內部傳授,都顯得緩不濟急,且缺乏與實際工作的連結,更別說能建立客觀的評估機制了。
本期的「哈佛新思維」提出不同於以往的有效培訓方式,包括在AI時代下,如何用變革管理的方式來重塑員工技能、如何為員工連結人脈、如何將學習融入工作流程,以及如何運用遊戲般的沉浸式體驗來增加學習樂趣。最後,還要提醒高階主管和人資人員,學習新技能固然重要,千萬別忽略了精進核心技能。
重塑員工技能,彌補AI時代的人力缺口
AI時代來臨,各種技能的半衰期平均不到5年,因此,為員工重塑技能,已經不是要不要做,而是要怎麼做的問題。
然而,許多公司在進行相關計畫時遭遇不少挑戰。以下從技能重塑的六大關鍵,說明相關挑戰,以及公司為了解決挑戰,應該自問哪些問題。
1. 技能重塑是策略要務:根據調查,大部分組織已經認知到這一點。
➤ 企業應該自問:技能重塑的目標是否明確?這些目標可能包括採用何種新技術,以及培養多少人才等,它們是否與公司策略一致?
2. 技能重塑是每個領導人的責任:技能重塑要成功,公司所有領導人都要認真投入。根據調查,只有約13%的組織會讓其他高階主管參與技能重塑計畫的設計與執行。
➤ 企業應該自問:如何確保所有領導人認真投入計畫?
3. 技能重塑是變革管理計畫:技能重塑不僅是承平時的培訓,更要求組織以獲得未來所需技能為基本要務,來進行變革管理,並提供受訓人員各項支持。然而,根據調查,只有17%的組織保證員工接受培訓後有工作。
➤ 企業應該自問:如何以技能為基礎,找出合適的員工參加培訓?是否有計畫支持員工的轉型?
4. 員工想重塑技能,但課程要有吸引力:根據調查,32%的組織很難說服符合資格的員工接受培訓。
➤ 企業應該自問:是否對受訓員工的需求有深入了解?
5. 技能重塑需要生態系:技能重塑必須與更廣大的生態系統合作。根據調查,大約61%的公司已經聘請外部講師設計與進行課程。
➤ 企業應該自問:有哪些組織能協助我們重塑技能?
6. 要分析與衡量培訓措施的成效:根據調查,很少有組織衡量培訓相關計畫對業務或人資的效益。
➤ 企業應該自問:是否有一套合適的KPI來衡量成效?
企業透過以上6大問題,將能有效因應AI為員工帶來的挑戰,進而維持長久的競爭優勢。
打造職場人脈導航圖,為新人迅速指點迷津
新人剛進公司,最怕的不只是搞不懂流程,更常見的是:不知道該問誰、該從哪裡開始。許多公司會提供手冊、電子教材、組織圖等,這些固然重要,但真正讓新人能快速上手、有歸屬感的關鍵,其實是「人」。以下提供三個實用策略,讓組織可以幫助新進人員建立關係網,少走冤枉路、多點連結感:
1. 畫出「知識地圖」:這不只是組織圖加照片而已,而是標示出每位同事的專長與經驗,讓新人一目了然誰是內部的SEO高手、誰擅長專案管理,以及出了狀況能直接找誰。公司可以透過AI分析內部數據,或是請同事提供自我介紹的資料,來產出這張圖。
2. 列出「必認識人脈清單」:新人不需要馬上認識全公司的人,而是按自己職務所需,精選幾位關鍵伙伴。例如新來的產品經理,可能最先要認識行銷、設計、技術與客服部門的主管與窗口。這些初始人脈,是未來合作的基礎。
3. 主管要親自牽線撮合:別讓新人自己去「社交探險」。安排午餐或一對一會面,主動介紹他們給策略性人脈,才能幫助他們更快建立信任感和資訊流。主管也應持續追蹤,確認新人成立了足夠的關係網。
簡言之,讓新人融入團隊,不只是給他們一本厚厚的手冊,而是幫他們搭起一座通往「對的人」的橋樑。有了這些連結,他們才會留下來。
讓學習融入工作流程,讓培訓事半功倍
企業花大錢擬定培訓計畫,但功效卻非常有限,這是為什麼?這是因為,培訓課程通常是和實務工作分開的,員工很難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場所需要的技能。為了讓培訓發揮功效,企業應該運用「在工作流程中學習」(learning in the flow of work)的方法。以下五個策略,協助領導人設計出有效的培育員工計畫。
1. 讓學習情境化:對大部分員工來說,要在培訓課程和工作兩種情境之間,轉移所學的知識,並不容易。然而,當員工在工作流程中學習時,便能記住與應用這些知識。甚至,只是要大家分享某些情境中的學習心得,都能達到情境化學習的效果。
2. 運用「輕推」的技巧:所謂輕推,是運用一些微小的技巧,來鼓勵人們採取某種特定的行動。這種做法不會讓人感覺是迫於壓力而去做,反而讓人更願意採用新做法。例如,藉由電子郵件或其他通知機制來發送簡短的提醒,有助於敦促員工使用學到的方法。
3. 留出時間來反思:反思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反思會迫使人們退後一步,思考如何於工作場合應用自己學到的東西,經過這樣的思考,學習效果會大為增加。舉例來說,企業可以在每週結束時安排反思的時間,並召開簡短的會議,請員工分享他們如何運用那週學到的資訊。
4. 創造微學習體驗:把培訓內容拆解為一些小活動,穿插到其他活動中,如此既能強化學習,也能提高記憶。例如,不要求員工一次學習所有的科目,而是將該科目分拆成較小的份量,讓員工分幾次學習。另外,還可以用一些簡短的線上課程,來替代一整天的研討會。
5. 衡量進展:企業必須衡量每位員工的學習進展。這意味著要進行事前與事後評估,並追蹤行為的即時改變,以掌握學習計畫的廣泛影響。尤其是軟性技能培訓計畫的成效不易量化,更要找出一些指標來衡量成效。
企業如果能創造一個環境,讓員工在其中學習、練習與應用,便能讓培訓計畫獲得最大的回報。
沉浸式體驗不只是遊戲,更是員工培訓的最佳解方
培訓員工新技能已經成為許多企業的關鍵挑戰。麥肯錫(McKinsey)將當今人才短缺的挑戰,比擬為20世紀初期從農業工作轉型為製造業工作一樣艱鉅。一項研究發現,75%的組織高階經理人並不滿意自家的學習與發展計畫;反過來說,顧能(Gartner)也發現,75%的員工覺得自己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。
事實上,運用經過驗證的學習技巧和新科技,可以為企業的難題提供解方。其中一個方法是模擬訓練:讓人員置身於沉浸式、逼真的場景,在類似的工作條件下練習取得技能。更重要的是,模擬訓練有助於改善「決策與協作」,以及「變革管理」兩個面向的核心技能。
1. 決策與協作:一家全球數位機構為提升執行董事的決策與協作能力,導入「財務健全模擬器」,透過模擬真實工作場景,參與者練習專案定價、團隊組建與跨部門協作,並在互動過程中獲得即時回饋。結果顯示,88%執行董事更清楚自身職責,90%提升了協作能力。
2. 變革管理:默克集團(Merck)為提升全球650位第一線銷售經理人應對變革的能力,導入虛擬實境模擬訓練,涵蓋40種情境、7種語言,並顧及文化差異。模擬內容涵蓋目標設定、問題解決、教導與績效評估。不僅縮短70%訓練時間,節省逾2,000個工作日,更激發經理人主動投入學習。
學會新技能很重要,但別忽略精進核心技能
世界經濟論壇(World Economic Forum)表示,44%的員工技能在未來5年內需要更新,「技能重塑」(reskilling)成為管理顯學。我們陷入遭淘汰的焦慮中,卻可能忽略最根本的核心——你的基本功。
科技顧問公司顧能(Gartner)近期對3,375名員工進行調查,發現這個現象:比起教導員工目前還未能看出明顯應用的「新興」技能,針對員工目前職位所需的「核心」技能來訓練,可增加5倍以上的績效。儘管如此,只有25%的員工偏好改善核心技能勝過學習新技能。那麼,企業領導人可以怎麼做?
1. 為每個關鍵職位列出10項核心技能:與員工本身或他的主管談一談,盤點出實際工作所需的能力。這些核心技能要能清楚對應到真實的業務需求。
2. 說清楚「為什麼學」,而不只是「學什麼」:員工普遍不喜歡參加培訓,因為他們覺得這在虛耗工作時間,所以組織不要只是安排課程,而是幫助員工理解,這些課程真的可以幫助他們成功。尤其是針對員工自認「已經很熟」的技能,更需要說明為何值得花時間去升級。
3. 從小範圍試行,再擴大推行:先挑選一小群選定的員工,取得初步成果後,再適度調整計畫,擴大到其他團隊,減少抗拒的聲音。
4. 在對的時機,適當納入新興技能:組織也不能完全忽略最新趨勢,而是要保持觀察,評估這些新科技從長期來看,是否確實會成為必備的要求。在適當的時間點,把真實需要的技能放進培訓課程,才能成為進步的動力。
在新一波的科技浪潮中,不是跑最快的人才會贏;穩固核心基本功,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