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編輯部摘錄精選商管新書。
因為不想成為井底之蛙而離開熟悉的家鄉,27歲的金恩住沒錢沒靠山,到了美國後雖陸續在頂尖企業擔任工程師,但她說,在Google的經歷卻是最為黑暗的。挫折並未讓她止步,靠著自我努力與調適,2020年她在員工人數超過600名的部門所屬設計組中獲得「Google年度最佳工程設計師獎」。本文分享金恩住的職涯經歷與心法,告訴自己別怕,就去嘗試吧!
小孩或25歲前的年輕人,不用做什麼學習力也很好,成長很快。但過了25以後呢?史丹佛大學教授主導的一項長期研究發現,大人只要「有正確知識管理自己」,其實成長速度可能比年輕人更快。
「踏實」是一種堅定的内部力量與信心,能讓你度過人生的高低起伏;讓自己獲得踏實感,因而擁有更深層、更令人滿足的成功。作者結合現代科學、古代智慧,及快樂、健康、成功人士的親身經驗,歸納出實踐踏實的6大原則;本文將介紹其中一項原則「臨在」:提醒你,不要滿腦子只想著過去或未來,身心都要專注在當下,才能重新掌握你的注意力與精力。
蓬勃發展的小公司何時可以開設更多分店?科技新創公司要如何確知自己推出的產品合乎市場需求?為什麼有些構想會失敗,有些能成功擴大規模?《規模化效應》作者約翰.李斯特,曾任白宮經濟顧問及矽谷共享汽車龍頭Uber與Lyft首席經濟學家,他以經濟學現場實驗結合大數據分析,提出一套規模化的科學,告訴我們如何避開規模化的障礙,善用策略提高規模化的成功機會。
布萊恩.格里布考斯基博士(Brian Glibkowski, Ph.D.)發現,有效溝通不只需要問對問題,還需要正確的回答問題。因此他與世界級的頂尖高爾夫球教練合作,歸納出一套「回答智力」(Answer Intelligence,AQ),也就是採用高水準的答案回答重要問題的能力。本文探討如何運用AQ準備面試,並讓實際面試更順利。
社會契約是一套道德準則,包含明文的法律與非明文的社會規範。賦予企業權力來形塑人們的日常生活;賦予政府權力來規範企業;賦予人民權力來選擇領導人。而如今,政府、企業、人民的權力失去平衡,導致市場愈來愈集中,企業權力凌駕於國家之上,政府應變能力愈來愈差。前白宮科技創新顧問、《未來產業》作者羅斯,提出一份全新的契約,能夠重設企業、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平衡。
數學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能力,當中充滿捷徑。牛津大學數學家杜.索托伊(Marcus du Sautoy)將數學理論運用在商場、藝術、自然學科和經濟學等領域,並和大師進行對話,打聽解決問題的捷徑。本文以索托伊與旅遊電商平台lastminute.com共同創辦人霍伯曼(Brent Hoberman)的對話為主軸,探討創業捷徑。
「你現在感覺如何呢?」現代家庭與學校,都缺少情緒素養的學習。本書作者馬克.布雷克特(Marc Brackett),是耶魯大學情緒素養中心創辦人。本身深受情緒問題所害,因此他發展出一套情緒與社交學習系統「RULER」,不僅在全球2000多所學校及校區使用,也為Facebook、Microsoft、Google等企業進行諮商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