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編輯部摘錄精選商管新書。
理財的背後,代表的是人們想要追求平衡充實的人生,這包含能實踐人生的理想、工作上有成就感、家庭生活幸福,以及身心靈的健康等;但是徒有想法是不行的,本書作者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名譽教授周行一研發出一套獨特的「全人均衡系統」,幫大家找出實踐之道。在本書中作者分享「全人均衡系統」的八項核心概念,透過獨特的理財八堂課,讓讀者全面升級原有的理財思維,大步跨入「平衡充實」的富足人生新境界。
平靜是不是值得花時間與精力追求的事物?曾被TED譽為「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」、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》作者克里斯.貝利(Chris Bailey),在追求極致生產力的過程中,某一天突然腦袋當機,他才發現如果不懂得節制和休息,只會走入壓力和過勞的死角。追求平靜與追求生產力同樣有價值,甚至獲得平靜之後,不僅能找到自我存在感、活在當下,更可以同時提升生產力。
許多數位使用者都愛用的線上設計平台Canva,是由梅蘭妮.柏金斯(Melanie Perkins)與其他兩位合夥人在2012年創辦。本篇截取自梅蘭妮在Podcast節目「規模大師」(Masters of Scale)上,接受節目主持人、LinkedIn創辦人里德.霍夫曼(Reid Hoffman)採訪的內容整理。(首圖取自Village Global/flickr)
人才招募是執行長和高階主管最頭痛的問題,隨著ChatGPT顛覆我們對未來工作的想像,辨識與找出不被科技淘汰的「人才」已經成為一種新技能。當代經濟學大師科文和矽谷創投天使投資人葛羅斯,在學術圈和科技新創業擁有豐富的獵才經驗,他們在全新書籍《人才》中探討如何從各種角度找出被低估的人才,讓人才適得其所。以下是精采書摘。
當你需要推動新想法時,很多時候問題不在於產品不好、說法不漂亮,更不是想推動的事情不夠重要,而是因為演化使人具有抗拒改變的傾向,也就是「心理摩擦力」。如果沒有對症下藥,陷入「吸引力思維」的陷阱,誤以為不斷加碼就能打動別人,最後會發現不僅代價高昂,還成效不彰。
如果有一天,你的生活發生劇變,你需要多長時間,才能夠「適應」現實?面對變幻莫測的世界,牛津大學心理學權威伊蓮.福克斯(Elaine Fox)建議我們培養「心適力」,重拾停滯已久的心理靈活性,讓自己能隨時準確覺察情緒,在人生的賽局中永遠保持顛峰狀態。
百事公司前執行長盧英德(Indra Nooyi)多次被《富比士》雜誌評為「全球50大最具影響力女性」,且在職期間提出讓公司市值成長149%的「目的性績效」架構。她同時身兼母親、妻子、女兒等多重角色,還要應對女領導人在職場上的挑戰,盧英德如何調適心態,並從中取得平衡?
進行指導對話時,牢記SCARF模型,提高對方的地位、確定性、自主性、共事關係或公平性,就像給人披上溫暖的圍巾,如此可有效降低你給對方帶來的威脅感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