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服力,是事業成功必不可少的技能;在市場競爭中,優秀的商務寫作能力,更是強大的武器。本文根據科學方法,提出八項「S」技巧,助你運筆如神,寫出最出色的商務文章。
即使在新冠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,達美航空的營收,仍比另外三家競爭對手的加總平均高出12%。達美航空以強大的「變革力」,因應迅速變化且難以預測的市場。你的公司也有「變革力」嗎?又該如何衡量這種能力?
許多單位會舉辦創新競賽,讓人們相互競爭,以激發創意,但研究指出,如果參賽者事先看到其他人的構想,或是意識到必須與人競爭,反而會令人們的想像力受限。難道,創新比賽反而會扼殺創新?
有心投入永續經營的領導人逐漸增加,也有更多人討論「循環經濟」的概念。但知易行難,該如何選擇與公司能力和資源契合的途徑,而且能解決營運上的限制?本文提供的工具將協助你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循環模式。
一家半導體設備商在盤整專利引證時察覺異常情況,於是投入當時乏人問津的低溫組織冷卻研究,在生命科學產業打開市場,業績超前過去的半導體對手,創造22%的每年總股東報酬率。只要找到有意義的異常跡象,任何領導人都可能成功。你,找到了嗎?
想要創業,似乎有個不成文的遊戲規則,就是為了讓公司發展起來,可以誇大其詞,或是掩蓋某些事實。但這些行為到了某種地步,就會變成詐騙。難道,成功只能建立在謊言上?到底,有沒有保持坦白誠信的創業之路可以走?
曾擔任全錄(Xerox)與Veon這些全球化企業執行長,而且是黑人女性,烏蘇拉.柏恩斯(Ursula Burns)的經歷,經常被解讀成驚人的傳奇;然而,柏恩斯說,她並非有什麼特殊之處,她的地位,是因為她的能力。她想鼓勵所有的黑人女性,勇往直前!
「破壞與重建」,可說是萊恩.史密斯(Ryan Smith)創業二十年來的寫照。Qualtrics從聚焦在為教授學者提供市場研究資料的小型家族企業,逐次蛻變成被SAP以八十億美元收購的上市公司。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,他如何做出每一個重塑公司的決策?
本土單日確診數創下三級警戒後的新低,首見兩位數;指揮官陳時中表示,民眾可稍微放鬆心情,但防疫行動仍要維持。近期本刊採訪多家企業領導者,與讀者分享他們的防疫行動與策略;本文則請台灣百和副總經理葉桂珠、與中租控股策略長廖英智,分享自家組織中的「應變力」。
全球第四大啤酒商嘉士伯(Carlsberg)在1876年創建了國際上第一個「企業基金會」,這個決定,讓這擁有174年歷史的品牌,在啤酒業中至今仍是產品工藝和包裝創新的先驅。華人家族企業可如何從中借鏡?
邱吉爾說:「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!」所謂禍福相倚,「好危機」不只是有人因禍得福,而是人人都可以在這場危機中學習很多,可以讓個人和群體因為這場危機而變得更好。孔子說: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」這場新冠疫情中展現的各種感人情景或擾人亂象,其實在企業經營中也經常出現,而且必將還會出現。
疫情肆虐的一年多裡,許多企業因為不及應變而殞落了,但也有企業及時變革,持續成長。
「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」,這句耳熟能詳的諺語,用在近來台灣政府的疫苗政策上很合適。自從5月中爆發本土疫情以來,國人殷切期盼國際認證疫苗來台,這才發現政府犯了一連串決策失誤,不僅失去購買BNT疫苗先機、失去代工AZ疫苗的機會、又一副要強渡關山,讓國產疫苗先行的態度。失去疫苗保護的國民,確診、死亡人數飆升,百業蕭條。
全國疫情提升三級警戒即將滿一個月,雖最近有趨緩跡象,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醒民眾仍不可大意。本文採訪曾在2020年登上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繁體中文版「台灣CEO 100強」排行榜的京城銀行董事長戴誠志,看他如何帶領京城,在艱難的時期修好金融業防疫必修課,達成超前部署。
台灣自5月中旬疫情大爆發以來,不只民眾日常生活大受衝擊,也考驗著企業的危機處理和應變能力。本刊採訪曾在2020年登上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繁體中文版「台灣CEO 100強」排行榜的神基科技董事長黃明漢,探究神基如何在65%~70%員工都遠距工作的狀態下,讓營運不受衝擊。
5月中旬突然在台灣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,瞬間戳破了台灣社會以為疫情早已遠離的快樂泡泡,現在全國的三級警戒已延長至6月28日,除了民眾日常生活大受衝擊外,更考驗著企業的危機處理和應變能力,尤其是過去經營績效卓著的企業,更是動見觀瞻。本文採訪曾在2020年登上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繁體中文版「台灣CEO 100強」排行榜的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,看看玉山如何採取適當的防疫作為?
(2023/9/15編按:半導體通路商文曄14日宣布,擬斥資新台幣約1216億元收購加拿大同業Future Electronics。)「你唸得出來的品牌,我都有賣!」鄭文宗創立文曄科技,經營半導體通路,客戶涵蓋諸多世界級大廠;很難想像,他的創業起點竟是一間小公寓。28年來,他如何逐步建立版圖?
5月中旬突然在台灣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,瞬間戳破了台灣社會以為疫情早已遠離的快樂泡泡,現在全國的三級警戒已延長至6月28日,除了民眾日常生活大受衝擊外,更考驗著企業的危機處理和應變能力,尤其是過去經營績效卓著的企業,更是動見觀瞻。本刊走訪多位2020年名列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繁體中文版「台灣CEO 100強」的企業家,看看他們如何抗疫?
法尼爾銀行聚焦服務被大型銀行忽視的中小企業主,並尊重一線員工的主觀判斷,以有溫度的服務馳名。發展至今,為了在市場突圍,引入新科技勢在必行,但多數員工不信任新技術,反而影響士氣。以科技驅動與以人為本的服務,只能二選一嗎?
經濟起飛的年代,無數成功創業家崛起,但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及業務複雜化、創業家變老、子女長大成家等因素,近十年來,台灣企業界陸續開始面臨傳承與接班的難題。管理學大師司徒達賢教授分析,家族企業是「家族」與「企業」兩個平台的重疊,在演進的每個階段,確實預防兩者間的矛盾、有效強化兩者間的優勢,善加管理兩者間的關係,是家族和諧、企業永續的關鍵。在新作《家族企業的治理、傳承與接班》中,司徒達賢教授為台灣企業界歸納出全方位的建議與解方。
二十年前,《波士頓環球報》(Boston Globe)揭發天主教教會性侵醜聞,後來贏得普立茲新聞獎(Pulitzer Prize)。推動那次報導的人,就是馬丁.巴倫(Martin Baron)。他並未報導或撰寫那些文章,但身為總編輯,他領導同仁追求卓越,激發了他的調查報導團隊〔這段故事後來拍成電影《驚爆焦點》(Spotlight),由李佛.薛伯(Liev Schreiber)飾演馬丁.巴倫〕。巴倫在2013年成為《華盛頓郵報》(Washington Post)總編輯,任內帶領《華盛頓郵報》贏得十個普立茲獎,並經歷川普總統的任期。堅信「民主在蒙蔽中煙滅」(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)的他,在今年初退休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