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DEI風潮升溫,許多企業開始噤聲,不再高調談論多元平等。但保持沉默,可能讓利害關係人對你的價值觀產生懷疑。來自紐約大學法學院的研究指出,企業可以透過幾個策略,持續傳遞DEI承諾,同時降低法律風險:讓你的公共事務或溝通團隊參與;以書面方式記錄組織的DEI做法;培訓主管如何針對DEI進行溝通。
許多傳統的DEI做法往往聚焦於「不可以」,比如不可以說錯話、不可以忽視特定群體。然而,這種負面強調的方式,反而讓員工因為害怕犯錯而選擇沉默,甚至引發對立和抵觸情緒。與其強調「別這樣」,不如鼓勵「微包容」,也就是日常工作中,透過一系列小而刻意的行為,確保每個人都能參與並受到重視。無論你的身分是同事、主管、領導者,都可以幫助創造微包容文化。
多元、公平與包融(DEI)雖然備受關注,但近年來的反彈聲浪也讓企業開始重新思考:既有做法是否流於表面化,讓 DEI 成為一種形式上的政策,而非真正促進公平的機制?本文提出新框架:「FAIR」,也就是以公平(Fairness)、機會(Access)、包容(Inclusion)和代表性(Representation)為核心,讓現有的DEI工作與時俱進,進化成結果導向、聚焦於系統、協力共行及注重雙贏的做法,打造所有人都能受益的組織。
隨著川普上任,多元、公平與包容(DEI)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,企業在這股反撲浪潮中,該如何維持自身的DEI承諾?過去,跨國企業在LGBTQ+(分別指女同性戀者、男同性戀者、雙性戀者、跨性別者、性身分疑惑者)權益受限的國家,曾採取三種模式的策略來維護 DEI:「入境隨俗」模式(遵守配合但不要百依百順);「大使館」模式(建立企業內部避風港);「倡議者」模式(試圖影響法律與社會規範)。這些模式或可做為當前局勢的參考。
推動多元、平等與包容(DEI)的腳步,似乎全球都在放緩。其實,我們可以更聚焦於關注真正的核心:營造讓每位員工都能茁壯成長的工作條件。想要達到這個目標,領導人應確保每個人都能享有四項自由:做自己的自由、成長的自由、抽身的自由、試錯的自由。這是一條值得長期努力的道路,也是一個讓每個人都能受益的選擇。
凱坦吉.布朗.傑克遜(Ketanji Brown Jackson)在美國《民權法案》(Civil Rights Act)加速廢除種族隔離的6年後出生,就讀一所以白人為主的高中時,成為辯論冠軍和班長。申請大學時,她表示自己立志成為第一位非裔女性最高法院法官。在哈佛大學獲得學士和法律學位後,擔任律師和法官近30年,並在2022年實現了她的抱負。她最新出版的回憶錄名為《美好的存在》(Lovely One)。
酷兒(queer)群體的高階主管是否面臨玻璃天花板?他們是否仍然選擇不要出櫃以免損害職涯?已出櫃的娛樂產業高階主管吉姆.菲爾丁(Jim Fielding)暢談他年輕時遭受的霸凌、多年來過著隱匿的雙面人生,以及他如何在工作上建立信心。
員工資源團體能促進公司的包容性與歸屬感,但在現實中卻常面臨挑戰與缺乏資源。本文指出員工資源團體的方案若要獲得支持,須釐清原因、準備商業理由、集結支持,並做好改變策略的準備,以獲得成果。
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如同一個放大鏡,讓我們看到平素被忽視的健康不平等的問題。公司領導人如果可以主動改善這個情況,將有效提升員工的生產力,落實多元化的團隊,並促進所有人的健康。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報導了一世紀以來市場上最關注的商業變化,然而關於職場女性的文章,卻是50年代才出現;甚至還曾經有一篇文章,專門寫給身為妻子的女性,「教導」她們如何成為幫助丈夫步步高升的賢內助。這也是真實社會現象的寫照。透過從50年代至今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中所有關於職場女性的報導,我們也得以看出一條脈絡,看見職場女性角色如何逐步覺醒,以及社會風氣每個階段的變化。
面對充滿挑戰與不確定的市場,企業需要有韌性,才能逆風前行;同樣地,人也需要韌性,去面對各種逆境。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人生的挫折、意外、打擊,所以會沮喪、悲傷、陷入低潮;而「韌性」在此處並非指「堅強面對」或「毫無動搖」,如果你認為一個員工具有韌性,就是指他無論在什麼情況都能積極正向、努力奮鬥,那就是很大的誤解!
LEADERSHIP & MANAGING PEOPLE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