員工資源團體能促進公司的包容性與歸屬感,但在現實中卻常面臨挑戰與缺乏資源。本文指出員工資源團體的方案若要獲得支持,須釐清原因、準備商業理由、集結支持,並做好改變策略的準備,以獲得成果。
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如同一個放大鏡,讓我們看到平素被忽視的健康不平等的問題。公司領導人如果可以主動改善這個情況,將有效提升員工的生產力,落實多元化的團隊,並促進所有人的健康。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報導了一世紀以來市場上最關注的商業變化,然而關於職場女性的文章,卻是50年代才出現;甚至還曾經有一篇文章,專門寫給身為妻子的女性,「教導」她們如何成為幫助丈夫步步高升的賢內助。這也是真實社會現象的寫照。透過從50年代至今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中所有關於職場女性的報導,我們也得以看出一條脈絡,看見職場女性角色如何逐步覺醒,以及社會風氣每個階段的變化。
面對充滿挑戰與不確定的市場,企業需要有韌性,才能逆風前行;同樣地,人也需要韌性,去面對各種逆境。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人生的挫折、意外、打擊,所以會沮喪、悲傷、陷入低潮;而「韌性」在此處並非指「堅強面對」或「毫無動搖」,如果你認為一個員工具有韌性,就是指他無論在什麼情況都能積極正向、努力奮鬥,那就是很大的誤解!
八卦滿天飛、小團體林立、為了升職明爭暗鬥、愛拍馬屁的同事、搶功勞的上司……這些惱人的辦公室政治,是讓人厭惡工作的理由之一。很多人為了迴避這些鬥爭,反而變成「邊緣人」,無故錯失發展的機會或有利的人脈。本文提出五種策略,可以協助解除有毒的辦公室文化,轉而讓公司內部充滿團結與包容的氛圍。
將AI運用在產品和服務中的情況愈發常見,一個潛藏的危機逐漸浮現:AI運算帶有道德風險,會對品牌造成破壞。如果你本身沒有資源,可以從零開始開發一款不存在偏見的AI,那麼,負責監督、提供諮詢,甚至擁有一定程度裁奪權的「AI道德委員會」,將助你保護自己的商譽。
在遠距工作逐漸成為愈來愈多公司的選擇時,許多指導方針都指出,要求員工在線上會議開啟鏡頭,可以增加集體參與感與團隊凝聚力;然而現在,線上會議已經逐漸變成常態,就像傳統會議一樣,一天可能會有好幾場,此刻,對於「開會時要打開鏡頭」的看法也受到挑戰。根據最近的研究,強制員工打開鏡頭,反而會增加他們的倦怠感──你也有這樣的感覺嗎?
沃博聯(Walgreens Boots Alliance)是美國連鎖零售藥店的龍頭,其現任執行長羅莎琳德.布魯爾(Rosalind Brewer)表示,在你要擔任領導職位之前,就讓自己處於學習的位置。她曾卸下護理用品大廠金百利克拉克(Kimberly-Clark)集團總裁的職位,接受沃爾瑪一個較低層級的職位,為了進入零售業學習。她說:「我願意先退後一步,以便能夠走得更遠得多,然後我的職涯就開始真正爆發。」
去年,包含臉書在內的四大科技巨頭,聯合接受反壟斷的調查,但這場聽證會並沒有平息社會大眾的疑慮。今年,對於操作隱私權和仇恨輿論的撻伐更加猛烈,問題亟待解決。我們就竟會被這些巨頭帶往什麼樣的未來呢?
FOUNDERS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PERSONAL PURPOSE AND VALUES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