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走路和追劇之間,在走路和坐沙發滑手機之間,很多人都不會選擇走路。但走路其實好處很多,不只是促進身體健康和改善心情。我們還可以為了什麼目的走路?可以促進生產力嗎?
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如同一個放大鏡,讓我們看到平素被忽視的健康不平等的問題。公司領導人如果可以主動改善這個情況,將有效提升員工的生產力,落實多元化的團隊,並促進所有人的健康。
你身處一個有毒的職場,可能是具有隨時待命的過勞文化,可能是遇到會霸凌的上司,或不懷好意的同事;總之,你終於下定決心辭職,脫離這個環境,然而心理創傷如影隨形,讓你在下一份工作中難以施展拳腳。如何讓自己「解毒」,放下過往經歷帶來的陰影呢?不放試試本文的建議。
一眨眼,Z世代的孩子已經進入職場成為生力軍。這代年輕人是徹頭徹尾的「數位世代」,可能是滑著父母的手機與平板電腦長大,取代「電視兒童」現象。他們更習慣以數位方式溝通,並且剛出社會就面對一個極度不確定的大環境,還未穩固建立的「社會自我」正面臨崩潰危機。身為職場的過來人,我們能提供什麼協助,以支持他們的心理健康,並培養他們的潛在能力?
本刊2022年6月號的封面故事〈什麼樣的工作人人愛〉,作者馬可仕.白金漢(Marcus Buckingham)提出一個觀點:員工不需要熱愛工作中的每件事,但研究顯示,只要有一點熱愛(Love),就能顯著減輕工作倦怠,有助於提高工作投入程度。他將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公司,稱為「熱愛+工作」組織,能夠有效提升員工的工作投入度;員工在這樣的組織裡,也更能發揮潛力,找到職涯的方向。
2014年,世界頂尖的領導力研究專家之一、哈佛商學院教授琳達.希爾(Linda Hill),近來的主要興趣,是關注組織如何進行數位化,以及為什麼有那麼多公司做不到。她也在本次專訪中,談到不斷演變發展的領導力法則,以及新冠疫情對勞動力的持久傷害。
在美國,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,許多人重新思考人生與工作的意義,因而出現大批離職潮。在台灣雖然沒有這麼明顯的趨勢,但每逢農曆年節到228連假的這段時間,也是一波職場異動的高峰期,刺激每個工作者,或多或少去思考自己是否還要堅持現有的工作。如果你確實對於「離職」產生猶豫不決的念頭,可參考本文提出的六項觀察指標,來評估那個「說再見」的時間點,是否已經到來。
你想每天都堅持運動嗎?你希望自己不再害怕演講嗎?你正在努力讓自己變成跟客戶溝通時不膽怯的人嗎?想要培養一個好習慣或新技能,是件好事,但有時你或許會擔心自己辦不到,或半途出錯感到羞愧,就停止這一切。其實不妨在這個過程中,「故意」給自己製造一點小失敗,也就是進行一連串通往目標的實驗,讓失敗成為通往成功的階梯。
EMPLOYEE RETENTION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LEADERSHIP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