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為創新者都是一樣的嗎?並非如此。創新者分為四種風格,並在創新流程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:尋找問題與機會的發動者(generators)、界定問題並整合資訊的構想者(conceptualizers)、評估最佳方案的最佳化者(optimizers),以及予以有效實踐的實踐者(implementers)。你的組織具有這四類創新者嗎?又該如何確保這樣的創新架構?
當我們面臨壓力與劇變,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做出不利的決定。團隊亦然,為了排除焦慮,會無意識地產生不利於團隊自身的行為,導致毀滅性後果,領導人需要即時撥亂反正。
你的團隊正在承擔過多的工作量嗎?來自上級的需求增加,可能還有人力不足的問題,你的團隊總是接應不暇。這樣的情況若長期維持下去,不但員工會有過勞的健康問題,也會出現職業倦怠,增加離職率。想要確保團隊的生產力,並達到績效,你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?
優秀的領導人應該當家作主,還是充分賦權?答案是要兩者兼備,靈活切換,並且引導團隊也能順應情勢呼應這兩種領導模式。那麼,具體該怎麼做呢?
第一波新冠疫情來襲時,領導人與員工個個鬥志高昂;但第二波疫情爆發後,企業上下都變得疲憊不堪,儘管疫苗問世,最後一哩路似乎仍然漫長難行。疲憊的領導人在這段期間該如何領導疲憊的團隊走出危機?本文提出三大步驟,告訴你如何有效培養領導人與團隊的心理耐力。
面對經濟衰退,領導人往往更走近員工,卻讓員工窒息;加快腳步,卻變得手忙腳亂;增加員工的工作量,卻犧牲了與員工的關係。領導人要如何找到平衡點?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推出哈佛式的個案教學,吸引業界的領導階層競相報名,並因此成立「領導者俱樂部」,定期參訪卓越有成的企業;位於中台灣的明昌國際工業便敞開大門,與各位學員分享其二代接班,與數位轉型的成功經驗。
【#53-2】你知道現在韓國年輕人見面時,不是問「你是什麼星座」,而是問「你的MBTI是什麼」嗎?
2014年,哈佛商學院的講座教授琳達.希爾,與其他幾位作者共同寫就〈領導「天才集合體」〉一文,並再出版為《天才集合體》一書。文中提出一個概念:領導人要做的事,不再是成為大眾的追隨者,而是要打造一個能夠激發所有人的天賦的舞台,以激發創新的力量。之後,希爾教授持續深入研究,再次推出「天才集合體2.0」的概念,指出領導人要掌握的三大關鍵角色。
最近,「在職離職」(quiet quitting,或譯為「無聲辭職、安靜離職」)的態度開始被大眾注意;這是一種工作狀態,工作者不願意再將精力放在工作上,而是更關心工作外的生活。這是一個新現象嗎?其實不是。領導力培訓顧問公司詹勒霍克曼,對生產力進行長期研究,指出領導人的行為是影響員工投入程度的重要因素。若你發現帶領的團隊中有人出現「在職離職」,該怎麼做?
由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的「2022台灣企業領袖100強」評選,8月31日公布名單,並舉行贈獎典禮。(首圖前排左起王紹新、韓家宇、杜書伍、許士軍、高希均、王力行、余俊彥、鍾榮昌、鄭武樾、洪麗甯,後排左起黃欽明、王本然、曾崧柱、張兆順、謝榮坤、粟明德、鄭森煤、李耀中、戴誠志、陳鳯龍、楊瑪利)
EMPLOYEE RETENTION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LEADERSHIP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