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 AI時代的領導關鍵:效率是標配,人味是優勢
AI時代的領導關鍵:效率是標配,人味是優勢
- 領導
- 錢慧如 Austina Chien
- 2025/08/20

Pavel Ignatov/shutterstock
在過去,提升效率是主管最關注的事項之一,但隨著各種自動化與AI工具普及,領導者需要將關注焦點轉移到員工本身。當科技已經改變工作的型態,職場中是否存有人性的溫度,便是關鍵。
在AI時代,自動化已能讓組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運作,效率早已成為「標準配備」。然而,領導者真正的價值,不在於跑得比機器更快,而是能否保有人味,在人與人之間建立連結、理解與支持。
當效率掩蓋了人味
Maggie是某跨國企業亞太區業務總監。她注意到資深員工Alan近期的表現明顯下滑:季度報告數據不完整,關鍵欄位不是空白就是錯誤。
「Alan,你回去補一下資料吧,完整點。」
兩天後,資料送回來仍有缺漏。
「這些數據很關鍵,請重做,這次麻煩你用心一些。」
Alan幾次提交後問題依然存在。眼看著報告日期逼近,Maggie只好打開AI工具,10分鐘就生成了一份結構完整、圖表精美的報告。
隔天她在會議上當眾對Alan說:「你仔細看,這才是該有的水準。我不明白,這麼簡單的事為什麼你需要花這麼久?市場變化這麼快,公司可是等不了你的成長速度。」
Alan默默點頭,一週後遞交了辭呈。
直到離職那天,Maggie才得知Alan家中發生變故,父親也因此病倒,他一邊處理家中危機,一邊還要硬撐工作。
那一刻,她心中一沉——如果那天能多問一句「最近還好嗎?」故事的結局或許會不同。
效率與人味的失衡
心理學家丹尼爾.高曼(Daniel Goleman)在《情緒智商》(Emotional Intelligence)研究中指出,卓越的領導效能,往往高度依賴情緒與人際能力,而非單純的專業技能。
當AI已能快速處理流程、數據和報告,領導者的價值,就在於能否提供更貼近人心的情感驅動。
然而在高速運作的環境裡,情感交流往往成為第一個被壓縮的環節。溝通時間縮短、訊息簡化、關心延後——最後贏了效率,卻輸了人心。
我想,領導者並非不在乎員工,而是效率的壓力,占據了大部分管理行為。當績效與速度成為唯一指標時,「理解、陪伴與啟發」這些屬於領導本質的任務,往往退居次位。真正的挑戰在於:如何在效率與人味之間取得平衡,記得領導完整的使命——不僅是推動成果,更是帶領人。
領導者3個必做的溫度行為
1. 刻意創造無KPI的時刻
不要讓所有交流都圍繞績效與數字。
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指出,「非正式合作網絡」是推動創新的關鍵;Google「Aristotle專案」也發現,心理安全是高效能團隊的核心基石。沒有安全感,員工不會冒險提出真正有價值的想法。
➤ 今天就能做的事:在會議的前10分鐘,讓團隊隨意聊聊生活瑣事。這些無關KPI的時刻,反而能因交流而孕育更多創意。
2. 讓AI幫你省事,把時間還給人
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估計,到2030年,生成式AI最多可自動化30%的工作時數。這意味著,管理者若能把例行行政任務交給AI,就能釋出時間,專注於指導與連結與成員間的關係。
➤ 今天就能做的事:挑一項每天耗時超過30分鐘的例行任務,嘗試交給AI,並利用省下的時間與一位員工進行深度對話。
3. 在員工熟悉的場域建立真實連結
研究顯示,新世代員工在熟悉的數位環境中更容易展現自我。Cox Business發布的〈2025職場科技調查〉指出:
- 65%的Z世代與千禧世代更熟悉個人常用工具,而不是公司提供的系統,並認為個人工具更快、更好用。
- 近70%的人因工具過多而感到壓力,顯示「熟悉感」比「數量」更重要。
- 但僅16%的人覺得自己能影響工具選擇,凸顯他們渴望更多參與。
這些數據傳遞一個訊號:員工的舒適度與貢獻感,取決於互動是否發生在「熟悉且信任的場域」。
對高階主管來說,數位平台不只是工具,而應視為「共創場域」。
讓年輕員工參與設計或建議溝通平台,不僅提升效率,更能加強歸屬感與心理安全感。有許多企業如海尼根、KPMG已導入「反向導師制」(Reverse Mentoring),讓年輕員工分享新觀點與新技術,除幫助主管建立跨世代理解與互信之外,也可促使公司更快速因應環境的變化。
➤ 今天就能做的事:當你在平台上看到有趣的觀點,可以先在線上回覆或鼓勵,接著在小組會議時邀請他進一步分享。讓熟悉的數位互動成為真實對話的起點,而不是終點。
結語:領導者的核心價值
AI正在重塑工作的方式,當效率已不再成為稀缺的資源時,領導者需要做的是放慢腳步看見人。當員工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時,他們才會把最好的自己投入組織。
因此,AI時代領導者的核心使命,不只是完成任務,而是凝聚人心。能讓效率與人味並存的領導者,才是真正無法被取代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