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人在做投資決策時,常受「行為偏誤」影響,落入頻繁短線交易的陷阱,最終遭受損失。「長期買進」究竟是什麼樣的投資理念,讓政大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周冠男如此堅定地擁抱ETF,並獲得豐厚報酬?他上《請聽,哈佛管理學!》Podcast人物面對面節目,接受《遠見》社長兼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楊瑪利專訪時,暢談他的長期買進心法。
ESG相關領域,不但投資人數日益增加,金額也愈來愈龐大。然而,投資人所依據的ESG評等卻有著3種結構性的偏誤,導致ESG投資成效不彰。作者建議,不要再把E、S、G綁在一起,並讓企業宣示各自的重點項目,才能讓ESG相關投資發揮最大的影響力。
總觀商業史,新創公司從老牌企業手上搶走市占率的情況並不多見。但現在,有3股力量可能會改變金融業及其他行業。一是AI的爆炸性增長,二是技術人才從大型金融公司投身大型科技公司,三是大科技公司進軍大金融等產業的興趣增加。金融業者應該採取3個步驟:一,接受文化轉型是數位轉型的關鍵;二,不要滿足於AI的表面應用;三、主動應對顛覆性的威脅。
對渴望保持領先的私人投資人來說,從找出潛在投資機會和進行盡職調查,到提高投資後的價值,使用外部數據與人工智慧能在市場中獲得關鍵性的優勢。
採取ESG行動,是否就等於不重視股東的權益?根據對美國逾百家大型公司的調查,61%的公司已經經歷了對ESG的強烈抵制。不過,ESG行動其實仍舊與股東價值之間有所關聯,領導人請注意兩個因素:高能力經理人、供應鏈的ESG活動。
本文作者透過文獻分析發現,永續投資人影響公司的方法除了投資組合篩選與股東議合之外,還可以使用第三種策略:領域建構(field builing)。本文提出了5項領域建構的戰術,以幫助投資人對環境與社會發揮更多正面影響力。
私募股權已經無法透過財務手段從投資組合公司獲得豐厚的報酬。它必須著手改善這些公司的領導力,才能創造價值。本文說明私募股權與投資組合公司面臨的挑戰,並介紹相關的解決方案。
許多公司用撒網的方式經營股東關係,也就是對最多人推銷公司業務,期望吸引其中一些人投資。但公司應該改變方式,集中尋找能為公司帶來最大價值的策略股東。本文詳細介紹策略股東的類型以及尋找他們的方法。
西屋(Westinghouse)在當年是與奇異電器(GE)並駕齊驅的兩大電力巨頭,為何在百年之後煙消雲散?失落百年的荒唐發展過程,可以是台灣企業的另一種反面教材。
為了達成淨零,柯普朗等學者提出移除型碳抵換的構想。不過碳會留存大氣1,000年以上,碳抵換也得存續同樣時間才行。為此,柯普朗建議發行「永續債券」,讓碳抵換生產者能夠永續產出環境資產。
節約成本並不是錯誤的決策,但只為了短期利益而臨時性的節約成本,往往是導致失敗的決定。領導人需要轉換思維,讓節約成本成為推進長期成長的明智之舉。
MANAGING UP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