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傳統觀念裡,企業要有利潤,才有價值。但為何有些公司財報虧損,依舊受到投資人追捧,比如獨角獸企業或新創公司。「賠錢」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那麼重要了?關鍵在於,如今市場看重的,已經不只是眼前的財報數字,而是:這家公司在未來,有沒有機會創造爆炸性的價值。想從中看清風險與機會的差別,企業領導人需要重新思考:「我要漂亮的短期成績單,還是真正能帶來長期價值的投資?」
近日,軟銀創辦人孫正義斥巨資投注AI領域,加入「星際之門」(Stargate)計畫。從個人電腦、網路時代的興起,到中國市場崛起與全球金融危機,他走過每一個關鍵的商業轉折點,如今,他再度押注未來。這不僅是科技與投資的新聞,更是一堂頂級的領導課。回顧他的事業軌跡,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八個關鍵的領導課題;正是這些原則,讓他屹立於動盪之中,並一次次站上商業巔峰。
許多人在做投資決策時,常受「行為偏誤」影響,落入頻繁短線交易的陷阱,最終遭受損失。「長期買進」究竟是什麼樣的投資理念,讓政大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周冠男如此堅定地擁抱ETF,並獲得豐厚報酬?他上《請聽,哈佛管理學!》Podcast人物面對面節目,接受《遠見》社長兼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楊瑪利專訪時,暢談他的長期買進心法。
ESG相關領域,不但投資人數日益增加,金額也愈來愈龐大。然而,投資人所依據的ESG評等卻有著3種結構性的偏誤,導致ESG投資成效不彰。作者建議,不要再把E、S、G綁在一起,並讓企業宣示各自的重點項目,才能讓ESG相關投資發揮最大的影響力。
總觀商業史,新創公司從老牌企業手上搶走市占率的情況並不多見。但現在,有3股力量可能會改變金融業及其他行業。一是AI的爆炸性增長,二是技術人才從大型金融公司投身大型科技公司,三是大科技公司進軍大金融等產業的興趣增加。金融業者應該採取3個步驟:一,接受文化轉型是數位轉型的關鍵;二,不要滿足於AI的表面應用;三、主動應對顛覆性的威脅。
對渴望保持領先的私人投資人來說,從找出潛在投資機會和進行盡職調查,到提高投資後的價值,使用外部數據與人工智慧能在市場中獲得關鍵性的優勢。
本文作者透過文獻分析發現,永續投資人影響公司的方法除了投資組合篩選與股東議合之外,還可以使用第三種策略:領域建構(field builing)。本文提出了5項領域建構的戰術,以幫助投資人對環境與社會發揮更多正面影響力。
在過去,在供應鏈深處的中小型供應商,在獲取融資方面面臨困難。然而,新興的金融科技平台正在改變這一局面。這些平台讓這些中小型業主能夠更靈活運用自己的資產,比如已核准的發票、存貨,和採購訂單。此外,透過AI的分析能力,也能降低貸款的風險。
私募股權已經無法透過財務手段從投資組合公司獲得豐厚的報酬。它必須著手改善這些公司的領導力,才能創造價值。本文說明私募股權與投資組合公司面臨的挑戰,並介紹相關的解決方案。
許多公司用撒網的方式經營股東關係,也就是對最多人推銷公司業務,期望吸引其中一些人投資。但公司應該改變方式,集中尋找能為公司帶來最大價值的策略股東。本文詳細介紹策略股東的類型以及尋找他們的方法。
西屋(Westinghouse)在當年是與奇異電器(GE)並駕齊驅的兩大電力巨頭,為何在百年之後煙消雲散?失落百年的荒唐發展過程,可以是台灣企業的另一種反面教材。
LEADERSHIP & MANAGING PEOPLE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