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計、決策和資本市場領域的加拿大國家講座學者,也是加拿大卡加利大學哈斯凱因商學院(Haskayne)副教授。他在《哈佛商業評論》撰寫一系列文章,探討數位破壞(digital disruption)對管理的影響。他專精的領域是數位公司在估值與財報編製方面的挑戰。
中國的疫情清零政策、俄烏戰爭、各國保護主義抬頭……這些局勢都促使通貨膨脹持續高漲,形成不健康的市場、供應鏈危機,並如此惡性循環。面對這樣的挑戰,企業領導人應如何因應?
Jio Platforms是印度的一家電信公司,不但以用戶數量來說是全球第三大的電信巨擘,也是顛覆既有市場規則的破壞者。在貧富差距問題嚴重的印度,許多平均月收入約150美元的印度消費者,難以承擔其他在地電信公司的費率,但Jio Platforms不但推出每個月約15美元的訂閱方案,還連結許多科技服務業者形成生態系統,為顧客帶來更多新價值。Jio Platforms是怎麼取得成功的呢?
MBA向來是商管教育的典型,為企業提供大量準備就緒且訓練有素的經理人,人數比任何其他碩士課程都多。然而,現在大多管理學的課程設計,仍然停留在20世紀的商業需求規畫,已經逐漸與今日的數位化時代脫節。本文逐一拆解MBA課程的幾個主要面相,盤點需要更新的概念,以跟上如今商業模式的大幅變化。
中型公司在經濟衰退時很難支撐,因此大多領導人會採取減少成本的保守態度。但本文作者發現,採取攻勢才是更好的選擇。以2008金融危機為基準,作者比較兩組公司在這個經濟復甦期的績效變化,一組是在衰退期增加投資的公司,另一組是在衰退期減少投資的公司,結果顯示採取積極策略的公司明顯恢復得更好。由此可見,經濟衰退是一個最佳時機,可為即將來臨的擴張期做準備。
一般企業在揭露財報時,除了使用「一般公認會計原則」(GAAP),也愈來愈常使用另一組「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」,來顯示公司的損益現況。「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」排除不需要現金支付,或是對理解企業未來價值不重要的盈餘元素。企業可在發表GAAP呈現的收益後,再列出「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」的計算結果,以揭示更貼近公司資產樣貌的數字。
早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,法國與美國之間,就已經因為科技巨頭的課稅問題,在引爆貿易戰的邊緣。疫情爆發後,導致科技巨頭在世界各地,進一步奪取當地公司的市場與營收。各國政府的稅收問題因而雪上加霜,美國政府又對此採取自掃門前雪的態度。本文作者呼籲各國政府與科技巨頭,能用更協作的態度共同解決問題,共創雙贏局面。
檢視標準普爾1500指數公司,我們發現從1999到2017年,企業內薪酬最高前五名的高階主管當中,行銷長的人數減少35%,與此同時,技術長的人數則在飆升。理由之一,或許是資訊科技在企業內部的重要性與日俱增,相關人才能從資訊的角度切入市場,只倚賴傳統4P行銷原則的行銷長,則面臨危機。或許,不應再讓行銷部門與技術部門各自為政,而應緊密協作,才能順應逐漸改變的市場生態。
目前的實驗可能會顯示,四年制的大學教育不再能保有光環。各種因素顯示,顛覆高中後教育市場的時機已經成熟:最明顯的因素,是不斷高漲的學費,已經超過大部分家庭的負擔。新冠病毒危機,或許正是那股破壞力量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