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計、決策和資本市場領域的加拿大國家講座學者,也是加拿大卡加利大學哈斯凱因商學院(Haskayne)副教授。他在《哈佛商業評論》撰寫一系列文章,探討數位破壞(digital disruption)對管理的影響。他專精的領域是數位公司在估值與財報編製方面的挑戰。
在傳統觀念裡,企業要有利潤,才有價值。但為何有些公司財報虧損,依舊受到投資人追捧,比如獨角獸企業或新創公司。「賠錢」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那麼重要了?關鍵在於,如今市場看重的,已經不只是眼前的財報數字,而是:這家公司在未來,有沒有機會創造爆炸性的價值。想從中看清風險與機會的差別,企業領導人需要重新思考:「我要漂亮的短期成績單,還是真正能帶來長期價值的投資?」
美國債務上限僵局不只是政治問題,還可能會不斷發生並影響企業的獲利能力、成長前景與不確定性。企業經理人應該要留意相關時間點與趨勢,主動積極地分析規畫來做準備,以應對這個危機。
印度2010年至2019年的實質GDP成長率為6.9%,在全球名第二,是已開發國家的三倍多;多國籍企業的印度子公司,股價淨值比也遠超母公司。這都顯示,沒有印度策略的跨國公司,將錯失成長和獲利的良機。本文提供3項建議,幫助企業把握未來最大的消費市場。
股市低迷,許多知名企業的股價下探,甚至成為「孤兒股」,即股價已自近期高點重挫90%以上;然而,我們看到許多成為孤兒股的企業依舊受到消費者歡迎,比如Netflix,至今沒有回到疫情時的高點,但仍保持市場領先地位。這次的股市衰退與過往有何不同?經理人又可以做些什麼,來挽回投資人的信心?
美國近期經濟情勢低迷,全球的情況也不樂觀;中國的新冠疫情清零政策,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導致的供應鏈議題,仍然是迫切的問題。經濟復甦的希望短期內看不到曙光,那企業該如何進行下一步的投資計畫呢?本文提供三大方向,可以從這種大幅變動的環境中受益,甚至為成長預先規畫。
中國的疫情清零政策、俄烏戰爭、各國保護主義抬頭……這些局勢都促使通貨膨脹持續高漲,形成不健康的市場、供應鏈危機,並如此惡性循環。面對這樣的挑戰,企業領導人應如何因應?
Jio Platforms是印度的一家電信公司,不但以用戶數量來說是全球第三大的電信巨擘,也是顛覆既有市場規則的破壞者。在貧富差距問題嚴重的印度,許多平均月收入約150美元的印度消費者,難以承擔其他在地電信公司的費率,但Jio Platforms不但推出每個月約15美元的訂閱方案,還連結許多科技服務業者形成生態系統,為顧客帶來更多新價值。Jio Platforms是怎麼取得成功的呢?
MBA向來是商管教育的典型,為企業提供大量準備就緒且訓練有素的經理人,人數比任何其他碩士課程都多。然而,現在大多管理學的課程設計,仍然停留在20世紀的商業需求規畫,已經逐漸與今日的數位化時代脫節。本文逐一拆解MBA課程的幾個主要面相,盤點需要更新的概念,以跟上如今商業模式的大幅變化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