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(Columbia Business School)會計與審計講座教授,以及研究副院長。他的研究檢視財務報告和高階主管薪酬議題,曾發表多篇有關會計和財務領域的文章。
在傳統觀念裡,企業要有利潤,才有價值。但為何有些公司財報虧損,依舊受到投資人追捧,比如獨角獸企業或新創公司。「賠錢」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那麼重要了?關鍵在於,如今市場看重的,已經不只是眼前的財報數字,而是:這家公司在未來,有沒有機會創造爆炸性的價值。想從中看清風險與機會的差別,企業領導人需要重新思考:「我要漂亮的短期成績單,還是真正能帶來長期價值的投資?」
檢視標準普爾1500指數公司,我們發現從1999到2017年,企業內薪酬最高前五名的高階主管當中,行銷長的人數減少35%,與此同時,技術長的人數則在飆升。理由之一,或許是資訊科技在企業內部的重要性與日俱增,相關人才能從資訊的角度切入市場,只倚賴傳統4P行銷原則的行銷長,則面臨危機。或許,不應再讓行銷部門與技術部門各自為政,而應緊密協作,才能順應逐漸改變的市場生態。
對數位公司來說,這是營運必要的一部分。
優步、臉書等現代數位公司,別再使用已證實無效的舊方法發布財報了。本文認為,關於數位公司商業模式的詳細說明、它如何轉化為營收,以及主要營收驅動因素的走勢,必須是公司財務報告中最重要,也是最優先的揭露事項。
不論是支持者或反對者,實施結果都不會像他們所說的有那麼大影響。
上市公司變少的主要原因在於數位商業模式,並沒有對經濟造成傷害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