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的永續承諾已成主流,但隨著實踐挑戰浮現,法律與聲譽風險也接踵而來。從漂綠到「噤綠」,企業在氣候訴訟增加、利害關係人關注升高的情況下,該如何持續溝通永續行動,又不讓自己陷入危機?
調查顯示,企業在衡量永續計畫帶來的無形價值時面臨重大挑戰。為有效傳達永續成效,企業必須將無形利益「有形化」,透過品牌行銷與第三方認證提升利害關係人的信任度。唯有如此,永續才能成為創造超越成本的長期價值,而非短暫補貼。
目前,大肆談論ESG似乎有所風險,因此不少企業淡化永續溝通甚至保持沉默,但研究顯示,多數民眾仍期望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,因此這種做法不但短視,也可能會損害與消費者的信任關係。本文提出三大策略:洞察員工與顧客需求、以故事結合事實創造共鳴、並超越傳統ESG報告,善用多元管道持續傳遞訊息。若永續敘事兼具真誠與人性化,就可吸引人才、提升忠誠度並推動業績。
面對地緣政治動盪與供應鏈斷裂風險,企業紛紛尋求更具韌性的策略。循環經濟,也就是透過再利用、再製造與回收來減少對進口依賴,正成為企業避險與創新的利器。從掌握在地資源、開創具競爭力的次級市場,到建立服務型營收與強化伙伴關係,循環策略有助於在不穩定的全球局勢中,打造更具彈性的營運模式與持久競爭優勢。
柯普朗和拉馬納推出的碳會計方法,要求供應鏈所有成員計算自己的直接排放量,這樣的做法已有愈來愈多企業與非營利組織採用,問題是:萬一供應商沒有能力計算,該怎麼辦?汽車大廠BMW決定主動協助這類供應商建立碳會計能力,並在新時代取得制勝的優勢。
20年前,黃文朝與謝燕妮在苗栗三義,將一座荒廢木工廠打造成融合藝術、美學與自然的櫟莊園美術館,成為企業界口耳相傳的私密景點。近期,謝燕妮與收藏家、勤誠興業董事長陳美琪接受《哈佛商業評論》Podcast《請聽,哈佛管理學!》專訪,分享櫟莊園背後的築夢歷程、對台灣的文化意義,以及企業如何以行動支持美學永續。
過去幾年,企業永續一度成為顯學,如今卻面臨空前的逆風。一時間,永續的作為似乎遇到挫折。專家指出,其實有一場更深層的轉變正在醞釀。幾個關鍵的力量會驅動永續回歸主流,只是這段過渡期可能漫長、混亂,企業若能提早調整、低調布局,就能在永續「捲土重來」時掌握先機。
中小企業如何跳脫規模與資源的限制,在全球氣候生存戰中,取得優勢?歐萊德創辦人表示:「碳中和並非負擔,而是企業的生存之道」。(本集來賓:歐萊德創辨人暨董事長 葛望平)
全球的糧食系統陷入危機,有些國家人口高比例過胖,有些卻高比例營養不良;糧食生產過剩,卻有不少遭到浪費等等。該如何解決這個全人類的危機,今年有4本新書提供方法。
葉柏峰創立美妝品牌GreenGlow,其中主力商品的原料,來自山區部落開採的「黑石藤」。隨著商品爆紅、產量增加,黑石藤保育問題浮出水面,部落居民群起抗爭。此時,環保組織揭露黑石藤的生態隱憂,讓消費者質疑GreenGlow「漂綠」,引爆公關危機、銷量銳減。葉柏峰在下一次的記者會上該如何表態?
如果你是中小企業主,你會不會覺得永續議題「離我太遙遠」?擁抱循環經濟,對中小企業來說並非只是為了永續,也是一個重大商機,能夠化廢棄物為利潤。只要運用四個步驟:盤點你的物質流、主動尋找合作夥伴、善用數位市場、把加入循環經濟視為一項重大變革。
STRATEGY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