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—韌性供應鏈轉型獎-大型機構組首獎暨ESG特別獎】醫院的行政、診療系統大多已經數位化,但醫材的採購、帳目等流程卻仍仰賴人工與紙本,數據分散。亞東醫院將之系統化,不但加強管理效率,也提升醫療安全,更帶來永續價值。
蘇思柔成立水霖院,栽種天然有機的香草,製成精油提供給各大高級會所,靠2B業務成長到年營收8,000萬元。蘇思柔逐漸意識到2C的龐大商機,但3年前初試水溫的失敗經驗令她卻步。此時具有豐富海內外行銷經驗的徐智宸主動提出合作,想幫助水霖院建立消費端品牌。另一方面,一路扶持的天使投資人陳健宇則希望專心發展既有業務。眼見內部團隊也開始產生歧見,蘇思柔必須要有所決斷。
ESG在美國面臨高峰後的挑戰。20年來,企業透過管理環境、社會與治理因素提升財務績效,但概念模糊、衡量困難,導致批評與爭議。企業領導人需拆解E、S、G,聚焦重大議題並發展實用解決方案,以兼顧競爭力與社會影響力。
企業的永續承諾已成主流,但隨著實踐挑戰浮現,法律與聲譽風險也接踵而來。從漂綠到「噤綠」,企業在氣候訴訟增加、利害關係人關注升高的情況下,該如何持續溝通永續行動,又不讓自己陷入危機?
調查顯示,企業在衡量永續計畫帶來的無形價值時面臨重大挑戰。為有效傳達永續成效,企業必須將無形利益「有形化」,透過品牌行銷與第三方認證提升利害關係人的信任度。唯有如此,永續才能成為創造超越成本的長期價值,而非短暫補貼。
目前,大肆談論ESG似乎有所風險,因此不少企業淡化永續溝通甚至保持沉默,但研究顯示,多數民眾仍期望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,因此這種做法不但短視,也可能會損害與消費者的信任關係。本文提出三大策略:洞察員工與顧客需求、以故事結合事實創造共鳴、並超越傳統ESG報告,善用多元管道持續傳遞訊息。若永續敘事兼具真誠與人性化,就可吸引人才、提升忠誠度並推動業績。
柯普朗和拉馬納推出的碳會計方法,要求供應鏈所有成員計算自己的直接排放量,這樣的做法已有愈來愈多企業與非營利組織採用,問題是:萬一供應商沒有能力計算,該怎麼辦?汽車大廠BMW決定主動協助這類供應商建立碳會計能力,並在新時代取得制勝的優勢。
20年前,黃文朝與謝燕妮在苗栗三義,將一座荒廢木工廠打造成融合藝術、美學與自然的櫟莊園美術館,成為企業界口耳相傳的私密景點。近期,謝燕妮與收藏家、勤誠興業董事長陳美琪接受《哈佛商業評論》Podcast《請聽,哈佛管理學!》專訪,分享櫟莊園背後的築夢歷程、對台灣的文化意義,以及企業如何以行動支持美學永續。
許多企業追求永續有成,它們都有一項共同特徵:把永續當成創新來推動。本文介紹創新面臨的三大基本難題,並以能源、建築、肥料、造紙等產業的巨擘為例,說明它們如何透過各項具體方法,解決這些難題,成功實現永續的目標。
過去幾年,企業永續一度成為顯學,如今卻面臨空前的逆風。一時間,永續的作為似乎遇到挫折。專家指出,其實有一場更深層的轉變正在醞釀。幾個關鍵的力量會驅動永續回歸主流,只是這段過渡期可能漫長、混亂,企業若能提早調整、低調布局,就能在永續「捲土重來」時掌握先機。
中小企業如何跳脫規模與資源的限制,在全球氣候生存戰中,取得優勢?歐萊德創辦人表示:「碳中和並非負擔,而是企業的生存之道」。(本集來賓:歐萊德創辨人暨董事長 葛望平)
PERSONAL PURPOSE AND VALUES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LEADERSHIP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