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與投資 用全新的方式衡量ESG,打造獨特競爭力!

用全新的方式衡量ESG,打造獨特競爭力!

Malorny/Getty Images

ESG相關領域,不但投資人數日益增加,金額也愈來愈龐大。然而,投資人所依據的ESG評等卻有著3種結構性的偏誤,導致ESG投資成效不彰。作者建議,不要再把E、S、G綁在一起,並讓企業宣示各自的重點項目,才能讓ESG相關投資發揮最大的影響力。

有數量不少且愈來愈多的全球投資人,在尋找投資工具時,除了考慮它的財務報酬,也希望這筆資金能發揮更廣大的社會影響力。這樣的趨勢就讓環境、社會與治理(ESG)的相關投資成為金融領域的重要議題。時至2020年12月,有51兆美元的美國資產受到專業管理,其中與ESG相關的資產已經急遽成長至三分之一;此外根據預測,它在2025年可能會超過50兆美元。

目前,這筆資產已經超過30兆美元,但協助引導這筆資產的ESG評等卻有著結構性的偏誤,這也正是我們希望解決的主要問題。

我們的研究顯示,ESG評等,連同與這些評等有關的投資,正處於「衡量陷阱」:用來做ESG評等的指標,很容易偏好某些產業或某些類型的企業。

三種衡量陷阱

此類偏誤可能以3種方式出現:

1. 評等機構只關注容易衡量的項目,而忽略更難衡量(但與價值相關)的面向。以溫室氣體(greenhouse gas, GHG)排放量為例。ESG評等機構很合理地決定,把企業層級的GHG排放量列為重要屬性,將它放到「E」分數裡面。但這些機構衡量的通常並不是企業活動產生的總排放量,而是只有範疇一(Scope 1)的排放量,也就是企業直接控制或擁有的排放量。這種評等沒有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