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作愈來愈數位化的情況下,愈來愈多企業採取遠距、甚至全分散的工作模式。但這些模式都有一些共同的缺點:難以創造歸屬感、也難以透過偶遇激發創意。新興科技,例如元宇宙,可以幫得上忙。
以往的團隊合作,是以一批具有類似技能並在相同地點工作的人為主,但在如今不斷變化與顛覆的環境,這種做法已經失去意義。麥肯錫開發了一套經過實證的科學方法,能夠協助企業團隊做出最佳績效。
忙翻了,何來精力與同事社交?然而,在工作效率與團隊交流之間取得平衡,能讓我們精力充沛,並提升工作表現。本文指出,我們其實不必花費太多時間與心思,就能與同事進行有意義的連結,並提出五種迅速、隨意且有效的作法。
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兩年多時間裡,許多領導人擔心,遠距工作和混合工作模式正在破壞自己的組織文化。他們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:研究與顧問公司顧能(Gartner)2022年進行的一項全球研究發現,只有25%的遠距或混合型知識工作者,感覺與企業文化相連結。但強迫員工回到辦公室是有風險的,包括伊隆.馬斯克(Elon Musk)和傑米.戴蒙(Jamie Dimon)在內的執行長,都有切膚之痛。企業應採取另一種策略。
早在疫情改變工作模式之前,甚至是公司成立的那一刻,GitLab就是一個成員四散在世界不同地點的組織。即便日後公司擴大規模,員工依舊保持全面遠距的工作模式。這是怎麼辦到的?執行長席布蘭迪不藏私,希望將這份經驗推廣給更多企業。
團隊要有好的績效,除了引進人才之外,他們的心理需求也必須得到滿足,尤其是關係感。同儕之間的關係如果良好而且緊密,團隊工作就能有效進行,從而創造優異的績效。本文找出了高績效團隊打造同儕關係的5大獨門密技。
我們直覺認為,如果要達到有效的學習,就必須讓學習者與指導者共處一室。那麼,在遠距工作或者混合工作模式愈發普遍的情況中,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嗎?可以。其實人類的大腦並不擅長分辨自己學習成果的好壞,所以傳統上認為眾人必須聚在一起才能高效學習的認知,並不全然正確。不過,在虛擬環境中學習,的確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,本文提供的建議將排除這些障礙。
雷神科技公司是美國的大型國防工業承包商,無異在此次的俄烏衝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其執行長表示,他們公司每週會遭受兩百萬次的駭客攻擊,而公司的數據機密更是攸關國家和人民的安危。他們如何確保資訊安全?以及在這樣的公司眼中,如今的戰爭勝敗關鍵何在?
賈雷德.斯帕塔洛(Jared Spataro)在微軟公司(Microsoft)帶領的團隊負責研究工作的未來;在他看來,實體辦公空間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資本。人與人實際在一起的時候,互動與對話會充滿各種訊號與線索,充實我們的「社會資本帳戶」。斯帕塔洛與他的團隊預測,相較於人與人親自見面時「相互傳輸訊號的數據量」,未來終有一天,通訊與生產力科技能夠提供相同的效果。
《在工作新世界競爭》一書的作者啟斯.費拉齊接受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英文版總編輯長殷阿笛訪問,談到不斷有人在討論:「大家什麼時候都要『回去』工作?」。費拉齊對此不以為然,他認為,我們應該以這次的機會為轉捩點,而不是設法回到疫情前的世界。我們需要學習新時代的生活方式。我們應該是『前去』工作,而不是『回去』工作。
多年來,哈佛商學院教授采黛爾.尼利(Tsedal Neeley)一直專注在兩個基本的企業要務上:如何邁向全球化,如何變成真正數位化。最近,她確立了自己在新工作場所細節層面的專家地位,也就是關於如何招募和留住人才,如何在混合工作模式的世界中協作,以及如何思考辦公室的新角色。
LEADERSHIP & MANAGING PEOPLE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