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印度,對數位公共基礎設施(DPI)的投資,已經不動聲色地改造了該國的商業運作方式,以及公民與政府的互動方式。然而,政府和企業若要想取得成功,需要注意哪些合作要點?
如今,營利事業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界線愈發模糊。營利事業能以嘉惠社會的方式經營,非營利組織也能提供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。帶有社會使命感的創業者,應盡早確定自己的新創企業屬於何者,以避免後續的經營難題。
今日各類企業百花盛放,而企業本身的「目的」也十分重要,成立的意義是為了拯救地球家園?抑或以提供顧客什麼樣的服務為終極目標?
由對沖基金投資者索羅斯創立的運動員無限公司(Athletes Unlimited),試圖藉由職業運動上的破壞式創新,來明確結合獲利與公眾利益的目的。索羅斯開發了一項獨特的公司融資方式,讓投資人有機會得到令人滿意的財務報酬,同時直接支持公司的非財務使命;這種新的證券形式被稱為「使命股票」(mission equity)。索羅斯有什麼具體的行動方案?本文將帶來全新的示範。
自聯合國於2015年公布17個「永續發展目標」以來,我們真的有朝這個方向實際努力嗎?還是浮於表面的呼喊口號與公關活動?例如,美國最大的50家企業中有27家明確聲稱,正在努力推進永續發展目標,但幾乎沒有一家企業在本身的核心業務活動中,採取任何不同的做法,以推動這些目標。如果不大幅改變路線,我們永遠不會在拯救地球的目標上取得進展。
進入21世紀後,科技進展以及對宇宙、人性的認知,都有很多的變化;世界知名的科技巨頭,從馬斯克到貝佐斯,紛紛投入在20世紀時仍然只是科幻小說內容的宇宙大賽,最近臉書創辦人祖克柏,也宣布要改變公司名稱致力邁向「元宇宙」。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總編輯殷阿笛,在這風雲變幻之際,專訪微軟公司執行長薩帝亞.納德拉,討論人們協同合作方式快速變化的趨勢、元宇宙,及回歸人性,同理心的力量。
善樂創辦人陳佑,帶領三十名自閉症孩童,培訓他們製作手工便當,希望以此營利並貫徹社會企業使命。然而手作便當收入有限,善樂逐漸陷入營運困難的窘境,此時大型通路樂比鄰向陳佑提出合作計畫,但輔導員柳真卻質疑,便利店的流水線作業會對孩童造成傷害,違背創業初心。陳佑該如何抉擇?
近年來,各大企業致力於編製永續報告,以證明組織符合永續標準,並承擔社會責任。然而,愈來愈多的先鋒人士意識到,報告數量增加,不等於環境得到改善,反而更加惡化。我們編寫的永續報告出了什麼問題?如何才能真正展現永續的成效?
台灣髮妝品牌歐萊德(O'right)創辦人葛望平因為一本書,決定將自家產品「變綠」:瓶中樹、瓶器分解、工業循環再生瓶......,遇到研發困難仍堅持做綠色包裝,歐萊德如何堅持、甚至受到國際永續獎項肯定?
企業界推行公益行銷行之有年,成功的公益行銷往往為企業帶來許多好處,例如:加強顧客忠誠度、品牌知名度與促進銷售,但操作失敗的企業不在少數,如何才能有效運用公益行銷為企業帶來實益、避免損失,是許多企業面臨或即將遇到的課題。公益行銷說來簡單,但實際執行起來十分不易,本導讀整合五篇對此議題著墨頗深的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精彩文章,提供一些明確方針,協助企業少走冤枉路,並幫助您快速了解並掌握推行公益行銷的訣竅。
今年初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當中,與會的全球領導人承諾要強化合作,解決目前世界面對的各種嚴峻挑戰。但這些大張旗鼓的宣示,最後實際成事的恐怕不會太多。因此,企業要有一套明確的策略,明定何時、在哪裡、如何發展目標遠大的結盟關係,以便在與他們公司連結最緊密的特定地區裡,針對特定議題推動進展。
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