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佑與學生時期的死黨共同創辦社會企業「善樂」,協助自閉症孩童就業。經過6年苦心經營,終於損益兩平,並得到影響力投資人的贊助,業務蒸蒸日上。這時,陳佑曾任職過的非營利組織「歡喜基金會」,力邀他回任執行長,並以這個身分接任國際聯盟的召集人。這兩個選擇,哪一個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?
大宗商品的供應鏈,往往有一個嚴重問題:原物料生產者遭到嚴重剝削,無法脫離貧困的生活。荷蘭公司「東尼的寂寞巧克力」(Tony's Chocolonely)便創造全新的「共鳴供應鏈模式」,不僅有效解決問題,還能獲取可觀利潤。本文具體介紹這個模式。
非營利組織往往免費提供產品與服務給需要的人,期望能夠帶來影響力,改善他們的處境。但這種做法常常讓組織陷入資金與影響力都不夠的困境。本文建議非營利組織可以收取象徵性費用,既能創造營收,也讓受益人共同承擔責任,進而提高組織的影響力。
ESG與永續精神,是當今社會共同追尋的目標,但無論透過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,似乎都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;或許,我們有第三種選擇……
【#112-3】經營社會企業的道路漫漫,面對吃緊的預算,你會堅持初心,亦或是背離創業初衷,擴大企業的營利?
在印度,對數位公共基礎設施(DPI)的投資,已經不動聲色地改造了該國的商業運作方式,以及公民與政府的互動方式。然而,政府和企業若要想取得成功,需要注意哪些合作要點?
今日各類企業百花盛放,而企業本身的「目的」也十分重要,成立的意義是為了拯救地球家園?抑或以提供顧客什麼樣的服務為終極目標?
由對沖基金投資者索羅斯創立的運動員無限公司(Athletes Unlimited),試圖藉由職業運動上的破壞式創新,來明確結合獲利與公眾利益的目的。索羅斯開發了一項獨特的公司融資方式,讓投資人有機會得到令人滿意的財務報酬,同時直接支持公司的非財務使命;這種新的證券形式被稱為「使命股票」(mission equity)。索羅斯有什麼具體的行動方案?本文將帶來全新的示範。
自聯合國於2015年公布17個「永續發展目標」以來,我們真的有朝這個方向實際努力嗎?還是浮於表面的呼喊口號與公關活動?例如,美國最大的50家企業中有27家明確聲稱,正在努力推進永續發展目標,但幾乎沒有一家企業在本身的核心業務活動中,採取任何不同的做法,以推動這些目標。如果不大幅改變路線,我們永遠不會在拯救地球的目標上取得進展。
進入21世紀後,科技進展以及對宇宙、人性的認知,都有很多的變化;世界知名的科技巨頭,從馬斯克到貝佐斯,紛紛投入在20世紀時仍然只是科幻小說內容的宇宙大賽,最近臉書創辦人祖克柏,也宣布要改變公司名稱致力邁向「元宇宙」。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總編輯殷阿笛,在這風雲變幻之際,專訪微軟公司執行長薩帝亞.納德拉,討論人們協同合作方式快速變化的趨勢、元宇宙,及回歸人性,同理心的力量。
新冠疫情肆虐全球,除了令人難過的消息,其實也有萌發的希望。針對解決疫情帶來的困境,許多創業者有不少相關的創意解決方案,希望能抓住時機,不但善盡社會職責,也能獲利。但這些創業者如何確保他們的短期創新,成為可長期持續的業務?作者身為社會企業和全球衛生的教授,也曾差點創業失敗,他根據自己的經驗,為創業者提出四點關鍵步驟。
LEADERSHIP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