併購 買與賣背後的決斷

Tada Images/Shutterstock
2008年,塔塔集團(Tata)買下捷豹(Jaguar)與路虎(Land Rover)。這樁交易讓塔塔寫下企業史上的轉折篇章:從福特手中接過兩大英國豪華車品牌,這不僅是一場收購,更是一場攸關品牌重生的豪賭,至今仍是企業策略的經典案例。
印度塔塔集團(Tata),於2008年向美國福特(Ford)收購捷豹(Jaguar)與路虎(Land Rover)的交易,是兩家公司發展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,背後的策略考慮與存亡決斷,值得借鏡。
從棉紡到汽車的印度雄心
1868年,29歲的賈姆謝特吉.塔塔(Jamsetji Tata)打破家族世代擔任祭司的傳統,以2.1萬盧比創立貿易公司。他收購一家破產榨油場改造成棉紡場,兩年後高價售出,賺得第一桶金。5年後再設立棉紡廠起家,30年後興建泰姬陵酒店——印度第一家通電的現代酒店,奠定塔塔家族的創業基礎。
1904年賈姆謝特吉去世,二代長子多拉布吉(Dorabji)接任董事長。3年後創立塔塔鋼鐵(1907),隨後營運西印度首個水力發電廠(1910),支持印度科學學院(1911),並涉足水泥、壽險、糖業及盥洗用品(1917)。雖一度瀕臨破產,但最終挺過危機,被譽為「印度工業之父」。由於他與弟弟皆無子嗣,家族信託將下一棒交給堂兄之子JRD.塔塔。這位印法混血的第三代,是印度首位持照飛行員,1932年創辦塔塔航空,並將業務拓展至化學品、汽車、茶葉等新領域。在他長達60年的領導下,塔塔躍升為「印度工業巨頭」,而他本人也成為商業史上最受尊敬的企業家之一。
JRD無子嗣,信託由多拉布吉收養的納瓦爾(Naval)繼承,其長子拉坦(Ratan)在集團基層歷練30年後,於1991年接班。身為第五代掌門人,拉坦.塔塔展現雄心,推動全球化與現代化:收購歐洲鋼鐵巨頭康魯斯(Corus),重壓汽車產業,先併購韓國大宇汽車部門,再於2008年推出面向低收入者的「人民汽車」Nano。塔塔一路從紡織、鋼鐵到能源、化工、航空與汽車的多角化發展,讓併購國際汽車業成為躍升國際舞台的重要一步。
美國英雄的改革路
亨利.福特(Henry Ford)於1903年創立福特汽車,立志打造簡單可靠的大眾車。他的「T型車」一炮而紅,不僅引領美國,更成為各國汽車的標竿。二戰期間,福特化身「民主兵工廠」,大量生產吉普車與轟炸機,成為美國精神象徵。
面對日本車的崛起,福特在1980年虧損15億。家族雖藉基金會牢握40%股權,但經理人策略失焦,令公司屢陷困境。1999年,第四代比爾.福特(Bill Ford)41歲時擊敗堂兄成為董事長,誓言擦亮家族招牌。無奈執行長賈克.納瑟(Jacques Nasser)將核心從轎車市場轉為專注卡車與休旅車,大舉併購網路公司,收購路虎、Volvo,加上原有的Aston Martin與捷豹,組成PAG歐洲高端品牌部門。
2000年的翻車事件迫使福特召回逾1,300萬輛車,損失21億美元,營收重挫,911恐攻更帶來54.5億美元虧損。家族股東聯手政變,開除賈克,比爾親自兼任執行長。2006年油價飆升,市場需求驟降,虧損高達創紀錄的127億美元。比爾終於決定求助外人,邀請波音轉型成功的艾倫.穆拉利(Alan Mulally)出任執行長,展開對百年福特的大刀闊斧改革。
福特為降低成本,將捷豹與路虎合併營運(簡稱JLR)。雖然路虎在品牌排名中長期墊底,2007年仍貢獻約15億美元獲利;捷豹卻始終是無底洞,累計投入超過百億美元,2006年單年虧損高達7.15億美元。兩者同為福特PAG部門要角,經營成效差異懸殊,卻無法切割。
勝敗翻轉的雙贏交易
捷豹與路虎同為全球知名的高級汽車與休旅車品牌,福特曾分別以25億美元收購捷豹、以27億美元收購路虎。2007年6月11日,福特宣布將出售JLR。消息一出,買家蜂擁而至:俄國寡頭、七家私募基金,以及兩家意圖登上國際舞台的印度車企業。最終,塔塔憑藉最高出價、明確的發展藍圖、集團龐大資源,以及同為家族企業的默契,於2008年3月以23億美元奪下JLR。諷刺的是,捷豹與路虎兩品牌的合計售價,竟比福特的單一收購價還低。
拉坦.塔塔親自操刀前4年的整合,2012年底依接班計畫交棒專業經理人。與此同時,曾被定位為「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車」的Nano(約2,000美元),卻在2018年黯然停產。相對地,JLR在收購後7年間營收與銷量翻了3倍。高峰時期,2015年塔塔汽車營收423億美元,JLR貢獻八成營收。成為印度企業走向全球的經典案例。如今,塔塔集團旗下29家上市公司,總市值高達4,360億美元。塔塔汽車市值280億美元,其中三分之二營收來自JLR。
福特則從出售JLR起,成功瘦身,挺過2008年金融風暴,成為唯一無需政府紓困的美國車廠。專注「One Ford」策略後,從2008年虧損147.7億美元,到如今淨利58.8億美元,市值更從54.7億竄升至455億美元。
學習點
這個案例中的兩個家族企業,在邁入百年之際不約而同面臨轉折,卻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:一個選擇多元成長,另一個則回歸核心。兩樁交易,看似單純,其實各有盤算,背後攸關生死。
塔塔收購兩個高端品牌後,立刻躋身國際舞台。不僅補上原有客貨車體系的缺口,更像吞下一顆業績大補丸,瞬間放大汽車事業規模。生產成本的優勢,也許能對沖歐洲高成本的劣勢,加上對英國文化的熟悉,整併似乎不難。售價不算昂貴,可接受,但捷豹的虧損無底洞仍是未知。對手競爭者虎視眈眈,買不到可惜,買下又未必穩贏。
福特出售JLR,則是處分非核心品牌的開端(後來也賣掉Volvo與Aston Martin)。這筆交易,讓全球團隊得以擺脫歐洲衰退市場,專心擦亮「福特」這塊核心招牌。買家不少,但落在印度買家手上,既獲得英國政府首肯,背後集團實力雄厚,經營團隊也支持,算是妥當的歸宿。價格雖未如願,但在金融風暴前套現,無疑是最佳解。
一般而言,待售的公司多半走在下坡路;當出價比原來買價低,如何忍痛割愛?好公司從來不便宜,總有人搶;若售價高過自家股價,又該如何果斷出手?是金雞母還是爛芭樂,是無底洞或明日之星,都需要智慧決斷。
台灣企業如今正處於轉型的十字路口,在面子文化與家族人多嘴雜下,常不敢大手筆投資,也捨不得果斷割捨。問題不在機會,而在「決斷」。世上沒有穩贏的交易,但沒有決斷,就一定沒有交易。
掌門人能否智慧決斷,才是真正決定企業能否轉型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