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上班總有這樣的時刻嗎?昏昏欲睡、精神渙散、怎麼都無法集中注意力……大腦和肌肉一樣,會因持續工作而勞累,特別是任務很燒腦、需要不斷抵抗干擾、或需要長時間極為專注的時候。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出現精神疲勞,可以嘗試這三種方式:經常休息,限制一天裡高強度工作的時間,或設定獎勵來堅持下去。
為了自己和珍視的人們,我們應該學會如何「抗病於未病」。(本集來賓:癌症關懷基金會的董事長 陳月卿)
【S2#EP10-3】本集來賓:鴻海B事業群暨數位健康總經理 姜志雄
每個人在職場上都遭遇過焦慮時刻,可幸的是,這種焦慮可以管理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。比如準備一個「恐慌急救包」,就是一個小袋子,裝進能安撫感官的小物件,例如味道濃烈的零食、冷敷袋、紓壓玩具等等。透過一些簡單且實用的步驟,我們可以有效地減少焦慮,提升專注力,在高壓的工作環境中依然保持身心平衡,迎接挑戰。
【#163-5】本集來賓:癌症關懷基金會的董事長 陳月卿
【#157-4】透過一些日常的小習慣,來維持能量吧!
近年來,人們逐漸意識到「過勞」(burned out)的危害,為了避免自己身心俱疲,需要進行能量管理:我們就像電池,會消耗能量,因此需要為自己充電。本文指出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5種「能量電池」,建議我們可以透過日常的小改變來維護能量,進而保持成效,並提出了做分析。
近四分之三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想太多,也就是「過度思考」(overthinking),尤其是「敏感奮鬥者」(Sensitive Striver),這種類型的人天生會深入思索周遭的世界,對自己的要求也特別嚴格。通常過度思考會有三種模式:沉溺過去、焦慮未來、過度分析,本文說明克服之道。
人工智慧(AI)有潛力改善醫療照護的各個層面,但由於導入AI過程所產生的「轉換擾亂」(switchover disruption),美國醫療部門要將AI付諸實行並不容易。為了因應這個問題,本文指出創新者可以做3件事來建立必要的信任。
關於我們的生活如何與AI產生交集,有個仍被忽視的問題,就是人類的自我認同感會受到這類科技的影響。想想你若接到夢想工作的錄取通知,卻得知是AI進行審核而非真人主管,是否會認為自己其實沒有這麼優秀?這樣的心理反應帶來什麼樣的影響?
在職離職愈來愈常見,它代表一種面對長期壓力時員工所做出的消極反應。但這種現象是後天學習的嗎?是所謂的「習得性無助」嗎?本文認為,在職離職其實是大腦天生的正常反應。要怎麼逆轉職場上這種消極的反應?本文提供兩個好方法。
LEADERSHIP & MANAGING PEOPLE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