忙翻了,何來精力與同事社交?然而,在工作效率與團隊交流之間取得平衡,能讓我們精力充沛,並提升工作表現。本文指出,我們其實不必花費太多時間與心思,就能與同事進行有意義的連結,並提出五種迅速、隨意且有效的作法。
工作時常讓人覺得壓力龐大,不堪負荷。要改善這種情況,除了從組織著手,你還能從個人的「情緒適能」下功夫。本文提出6個簡單卻又科學的方法,讓你改善壓力管理的能力,增進自己的身心健康。
【#85-3】即便是多有熱忱的工作,也沒有人想每天工作到筋疲力竭,多數人都不會想要過度工作,而是想兼顧私生活和休閒興趣。
你過勞了嗎?這裡有一份簡單的評量,可以幫你快速檢測自己的過勞程度,並幫助自己釐清壓力來源。當然在此之前,你也需要了解過勞究竟是什麼;這並非只是單純感到精疲力竭。更了解自己的狀況,有助於你達到更好的績效。
你的團隊正在承擔過多的工作量嗎?來自上級的需求增加,可能還有人力不足的問題,你的團隊總是接應不暇。這樣的情況若長期維持下去,不但員工會有過勞的健康問題,也會出現職業倦怠,增加離職率。想要確保團隊的生產力,並達到績效,你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?
說到過勞,你會想到什麼?一個人從早忙到晚,第一個上班、最後一個下班。但還有三種過勞的狀態,比這樣的情況更複雜:為了追求更多績效所以瘋狂工作;覺得工作過於無趣徹底失去熱情;經歷太多挫折已經心如死水。這三種也是過勞的一種表現,如果你正處於這些狀態,本文教你克服之法,別把自己逼到絕境。
一眨眼,Z世代的孩子已經進入職場成為生力軍。這代年輕人是徹頭徹尾的「數位世代」,可能是滑著父母的手機與平板電腦長大,取代「電視兒童」現象。他們更習慣以數位方式溝通,並且剛出社會就面對一個極度不確定的大環境,還未穩固建立的「社會自我」正面臨崩潰危機。身為職場的過來人,我們能提供什麼協助,以支持他們的心理健康,並培養他們的潛在能力?
本刊2022年6月號的封面故事〈什麼樣的工作人人愛〉,作者馬可仕.白金漢(Marcus Buckingham)提出一個觀點:員工不需要熱愛工作中的每件事,但研究顯示,只要有一點熱愛(Love),就能顯著減輕工作倦怠,有助於提高工作投入程度。他將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公司,稱為「熱愛+工作」組織,能夠有效提升員工的工作投入度;員工在這樣的組織裡,也更能發揮潛力,找到職涯的方向。
在遠距工作逐漸成為愈來愈多公司的選擇時,許多指導方針都指出,要求員工在線上會議開啟鏡頭,可以增加集體參與感與團隊凝聚力;然而現在,線上會議已經逐漸變成常態,就像傳統會議一樣,一天可能會有好幾場,此刻,對於「開會時要打開鏡頭」的看法也受到挑戰。根據最近的研究,強制員工打開鏡頭,反而會增加他們的倦怠感──你也有這樣的感覺嗎?
法尼爾銀行聚焦服務被大型銀行忽視的中小企業主,並尊重一線員工的主觀判斷,以有溫度的服務馳名。發展至今,為了在市場突圍,引入新科技勢在必行,但多數員工不信任新技術,反而影響士氣。以科技驅動與以人為本的服務,只能二選一嗎?
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