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普朗和拉馬納推出的碳會計方法,要求供應鏈所有成員計算自己的直接排放量,這樣的做法已有愈來愈多企業與非營利組織採用,問題是:萬一供應商沒有能力計算,該怎麼辦?汽車大廠BMW決定主動協助這類供應商建立碳會計能力,並在新時代取得制勝的優勢。
川普總統提出對處方藥徵收關稅,意圖使製藥業回流美國、創造就業並強化國安。不過,專家指出,此舉對原廠藥與學名藥將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。對利潤豐厚的原廠藥而言,高關稅或許能迫使藥廠將產線移回美國,但實質就業效益短期內有限,長遠則可能推高本已昂貴的藥價。至於利潤低、價格競爭激烈的學名藥產業,關稅反而可能導致藥廠退出美國市場,加劇藥品短缺。專家認為,若要強化美國本土製藥,應以策略性關稅輔以政府資金投入與產業政策,而非仰賴關稅一招解決所有問題。
【S2#30-1】當不穩定變常態:川普現象下的全球新秩序
面對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一變再變,你的產品若只是「漲價」或「自行吸收成本」,不但可能損害利潤,還會影響市場競爭力。在不確定性的局勢下,企業需要更靈活、多元的訂價策略,才能在風險中找到新的獲利空間。無論未來關稅是維持、調整,還是取消,更有韌性的訂價思維,才能幫助企業險中求勝。
目前媒體焦點全放在美中衝突與關稅制裁,若企業領導人只忙於應對眼前危機,會錯過更根本的問題。中國多年來推動「中國製造2025」,已在多個關鍵產業打下堅實基礎,但在部分產業尚未具備國際領導力,並面臨進入海外市場的制度性障礙。對企業來說,這場競爭的關鍵不是短期應對,而是長期策略:供應鏈多元化,對假設進行壓力測試,並在下一次危機爆發前影響關鍵的法規監管環境。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英文版總主筆殷阿笛(Adi Ignatius)邀請三位專家: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(Willy Shih)、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.波森(Adam Posen),和供應鏈顧問公司Resilinc創辦人彬迪雅.瓦基勒(Bindiya Vakil),討論企業如何因應美國的關稅政策(尤其是針對中國),以及全球貿易和供應鏈的重塑。專家建議,面對空前的不確定性,企業領導人應詳細規畫供應鏈策略,發揮創意,以因應更為碎片化(fragmented)的全球經濟。
當全球供應鏈面臨疫情、戰爭、關稅戰與AI顛覆等多重衝擊,企業該如何因應風險升高與複雜性上升的雙重挑戰?本期「哈佛新思維」將從韌性管理、金融創新到科技應用,精選5篇文章,並為您導讀其中的重要觀念。
川普掀起關稅風暴,衝擊全球供應鏈的既定格局。雖然台灣半導體暫未列入首波徵稅清單,但產業整體已面臨提前布局壓力。面對地緣風險、高關稅,與政策不確定性,台灣企業必須超前部署,從「成本效率、風險韌性、政策適應性與服務彈性」中重新取得平衡,打造真正具有行動力與韌性的供應鏈。
【新世代領導】關稅戰打響,企業領導層都做好準備咬牙備戰,但年輕的同仁會跟自己同舟共濟嗎?如果高層沒有留意公司內的「世代共識落差」,很有可能就從「上下一心」變成「上下異心」。領導人可掌握三大策略,避免年輕員工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。
川普改寫全球貿易的遊戲規則,當關稅壓力來襲,領導人不能只靠談判,更要重視「合約管理」,也就是具備一套能因應不確定情勢的合約架構,讓企業在變局中依然穩住節奏。企業可在合約管理上強化五大面向:更新不可抗力條款;加進價格調整機制;分散採購來源;管理成本預期;利用貿易協議與關稅減免策略。
川普的關稅政策像是突如其來的地震,蔓延至整體市場走向、發展策略、甚至競爭格局。在這種動盪的環境下,領導人必須面對「刻意的不確定性」(deliberate uncertainty)這種全新局勢,先釐清自身公司有何「供給衝擊」與「需求衝擊」,並培養分析能力重於傳統的總體策略規畫。能夠應對接連不斷的「關稅亂流」,正是現在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能力。
LEADERSHIP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MANAGING YOURSELF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