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關稅、匯率與AI新技術的顛覆性浪潮,企業正面對一場充滿挑戰的「雙重變局」。在2025年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管理年會中,商管學界、高科技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領袖同台剖析現況。要在動盪時代中執行「雙軌轉型」,企業應具有哪些認知與準備?在本日跨界座談中,與談人包括政大商學院學術副院長戚務君、穩懋半導體董事長陳進財,以及霹靂國際多媒體集團總經理黃亮勛等企業界與學界精英,在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長楊瑪利親自主持下,現場激盪出許多獨到觀點與經驗分享。
AI浪潮與川普關稅政策推動全球進入「大解凍」時代,企業該如何突圍?由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主辦的2025 HBR管理年會,邀請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教授史考特.安東尼(Scott D. Anthony),分享「雙軌轉型」策略,協助領導者在動盪中抓住新機會。
AI浪潮與川普回任帶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,企業領袖該如何抉擇?由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主辦的2025 HBR管理年會,特邀HBR英文版總主筆殷阿笛(Adi Ignatius),提出攻守並進的轉型策略,協助台灣企業在危機中找到成長契機。
關稅危機令企業領導人憂心忡忡,這正是讓自己轉型為「雙元組織」的時刻:將「探索新機會」的單位與「專注於現有業務」的單位分開管理。無論是在實際結構層面,還是企業文化層面,「雙元」策略都是此刻的生存之道。
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課徵20%關稅,這道嚴峻的貿易壁壘,考驗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韌性與應變能力。企業領導人可藉由這次機會,從過去的「代工製造」,提升為全球高科技與永續供應鏈中的「策略伙伴」,在地緣政治的變局中站穩關鍵地位。
面對貿易戰帶來的混亂與不確定性,企業難以制定中期策略。為了解企業短期因應之道,本文訪談多家製造商與零售商,整理出六項實用做法,包括坦誠溝通現況、啟用戰情室、調整產品成分與營運據點、靈活運用產品分類策略,以及延續在地採購行動,協助企業穩健應對動盪、化危機為轉機。
川普總統提出對處方藥徵收關稅,意圖使製藥業回流美國、創造就業並強化國安。不過,專家指出,此舉對原廠藥與學名藥將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。對利潤豐厚的原廠藥而言,高關稅或許能迫使藥廠將產線移回美國,但實質就業效益短期內有限,長遠則可能推高本已昂貴的藥價。至於利潤低、價格競爭激烈的學名藥產業,關稅反而可能導致藥廠退出美國市場,加劇藥品短缺。專家認為,若要強化美國本土製藥,應以策略性關稅輔以政府資金投入與產業政策,而非仰賴關稅一招解決所有問題。
【S2#30-1】當不穩定變常態:川普現象下的全球新秩序
面對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一變再變,你的產品若只是「漲價」或「自行吸收成本」,不但可能損害利潤,還會影響市場競爭力。在不確定性的局勢下,企業需要更靈活、多元的訂價策略,才能在風險中找到新的獲利空間。無論未來關稅是維持、調整,還是取消,更有韌性的訂價思維,才能幫助企業險中求勝。
目前媒體焦點全放在美中衝突與關稅制裁,若企業領導人只忙於應對眼前危機,會錯過更根本的問題。中國多年來推動「中國製造2025」,已在多個關鍵產業打下堅實基礎,但在部分產業尚未具備國際領導力,並面臨進入海外市場的制度性障礙。對企業來說,這場競爭的關鍵不是短期應對,而是長期策略:供應鏈多元化,對假設進行壓力測試,並在下一次危機爆發前影響關鍵的法規監管環境。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英文版總主筆殷阿笛(Adi Ignatius)邀請三位專家: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(Willy Shih)、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.波森(Adam Posen),和供應鏈顧問公司Resilinc創辦人彬迪雅.瓦基勒(Bindiya Vakil),討論企業如何因應美國的關稅政策(尤其是針對中國),以及全球貿易和供應鏈的重塑。專家建議,面對空前的不確定性,企業領導人應詳細規畫供應鏈策略,發揮創意,以因應更為碎片化(fragmented)的全球經濟。
LEADERSHIP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Generative AI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