營運與供應鏈管理 關稅壓力下的新局:台美供應鏈合作的策略再定位
關稅壓力下的新局:台美供應鏈合作的策略再定位
- 營運與供應鏈管理
- 羅明琇 Ming-Shiow Lo
- 2025/08/07

Andrii Yalanskyi/shutterstock
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課徵20%關稅,這道嚴峻的貿易壁壘,考驗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韌性與應變能力。企業領導人可藉由這次機會,從過去的「代工製造」,提升為全球高科技與永續供應鏈中的「策略伙伴」,在地緣政治的變局中站穩關鍵地位。
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灣課徵20%關稅,儘管可能為台灣出口帶來短期壓力,但也意外地揭示了台美之間深化合作的巨大潛力。這項關稅政策,不僅僅是貿易壁壘,更是一次策略性的「壓力測試」,考驗著台灣產業的韌性與應變能力。賴清德總統言「後續會繼續針對雙方的供應鏈談合作」,更明示了台灣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大潮時的關鍵地位。化解關稅衝擊的唯一途徑,在於將被動的貿易摩擦,轉化為主動的供應鏈策略整合,與美國建立更緊密、更具韌性的經濟伙伴關係。
當前的關稅安排,將台灣與部分東南亞國家並列為約略20%,與日韓的15%相較略高,但遠低於對中國可能徵收的更高稅率。這樣的安排看似打擊,實則透露出美國對台灣的兩面觀察。一方面,美方意識到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性,特別是在半導體與關鍵電子零組件領域的地位;另一方面,也期待台灣能夠進一步主動對接美國的供應鏈重建策略,深化在技術、安全與價值觀上的結盟。
關稅不應被視為終點,而是轉型的起點。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價值,並回答一個核心問題:台灣在哪些關鍵領域,能與美國實現無可取代的供應鏈合作價值?這也將成為台灣能否從「產能伙伴」升級為「策略伙伴」的關鍵認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