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,川普打贏總統大選,許多人瞠目結舌,希拉蕊竟然輸給一位說話直率、充滿種族與性別歧視的候選人。有些人因此將川普的勝選歸因於種族主義與性別歧視的復興,但本文明白告訴你,問題其實是經濟。
回顧2022年,我們經歷了許多嚴峻而充滿不確定性的事件,舉凡烏俄戰爭、通膨、新冠疫情再起等,都對企業的ESG與永續構成了挑戰,但也創造了機會。許多企業主動或被動做出了有利於ESG與永續的決策。企業在這一年究竟如何因應ESG與永續,本文列出了10項大事,讓讀者一窺究竟。
美中晶片戰愈演愈烈,拜登出手招招見骨,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確定無法如其預期的成長。
「政治歸政治、商業歸商業」這句話,如今已不適用。當人們愈發關心社會議題,並積極表達立場與價值觀,企業無法默不作聲。與其被動因應,不如主動呼應。在這個凡事都具有政治性的環境中,領導人如何制定營運方針?
政策要有目的性,執行法規要有必要性。社會環境的多樣性、複雜化,已非單一腦袋應付得來。學習型組織,就從行政系統開始。
「現代管理學之父」彼得.杜拉克認為,「今天」領導者面對「變遷」與「挑戰」的能力比以前更為重要。台灣的防疫成就有目共睹,但是隨著病毒的演化,重症和死亡率大幅降低,國際主流防疫思維也從清零、防堵到共存、治療;此刻值得我們思考的是:過去成功的戰術,在新的戰役中還適用嗎?
四大公投終於落幕了,或許現在大家比較能收起情緒,心平氣和地看待這次公投所隱含的意義。在此不討論公投案的內容和結果,只聚焦組織管理的意涵。先簡單歸納四個重點:尊重、溝通、妥協與透明。指的是:對異議者的尊重、執行者的溝通、各方的妥協、以及過程的透明。
「滾動式檢討」儘管怎麼做都會有人不滿意,但若能做好有效溝通,將是通過壓力測試的關鍵。
新冠疫情逐漸得到控制,「與疫情共存」也成為全球努力的目標。航空業身為被疫情打擊最厲害的行業之一,是否也將迎來曙光,可以再度「起飛」?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與一組航空業專家進行討論,請他們分享各自的觀察,包含:疫情改變了航空業的哪些面相?美國的紓困計畫是否支出不當?商務旅行是否因為被線上會議的發展侵蝕,失去復甦的空間?
台灣自5月疫情緊繃至8月止,失業率都盤踞在4%以上;台灣的勞動法規對企業解僱勞工的規範益趨嚴格,因此近期失業率攀升,多與企業營運受創有關。公部門是否能在這一波疫情壓力測試下,有效調整僵化政策?
台灣防疫進入2.0階段,戰略思維要調整為疫情維持可控、民生運作逐步復甦,而政府要如何協助產業復甦、企業加速復工、擴大經濟重建,更是需要多面向考量與討論。
EMPLOYEE RETENTION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LEADERSHIP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