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 當AI加速、全球化崩解,殷阿笛:領導人正面臨史上最艱難的時刻

當AI加速、全球化崩解,殷阿笛:領導人正面臨史上最艱難的時刻

圖/殷阿笛(Adi Ignatius)。

AI浪潮與川普回任帶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,企業領袖該如何抉擇?由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主辦的2025 HBR管理年會,特邀HBR英文版總主筆殷阿笛(Adi Ignatius),提出攻守並進的轉型策略,協助台灣企業在危機中找到成長契機。

由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主辦的2025 HBR管理年會,於8月27日隆重登場,主題是「川普2.0 × AI:迎戰雙重變局」,邀請多位世界級的專家學者,剖析企業應有的「雙軌轉型」策略,更提出AI在組織領導下的具體應用場景,希望協助台灣產業界迅速洞悉現今的政經趨勢與未來的風險機會。

講者之一是《哈佛商業評論》(Harvard Business Review)英文版總主筆殷阿笛(Adi Ignatius),曾擔任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英文版總編輯15年,今年轉任總主筆。他已多次參與於台灣舉辦的HBR管理年會,分享自身長期任職全球頂尖的管理期刊所累積的深刻洞見。

在總編輯任內,殷阿笛帶領HBR這本全球知名的管理期刊轉型為結合數位、實體與教育資源的跨平台知識品牌。之前則曾歷任《華爾街日報》分部總編輯、《時代》雜誌亞洲版總編輯,主導過許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政經專題報導,專訪過的重要人物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丁、微軟創辦人比爾.蓋茲(Bill Gates)、超微(AMD)執行長蘇姿丰、亞馬遜執行長安迪.賈西(Andy Jassy)等全球政經領袖。以下是殷阿笛在HBR管理年會上的演講精華重點:


成為一名企業領袖,從未像今天這般艱難,主要有兩個原因:第一個是AI浪潮帶來的衝擊;第二是美國總統川普的回任,以及他的政策所帶來的影響。

美國自豪的民主及自由貿易制度面臨崩解

第一個原因是AI。我們知道AI幾乎會顛覆所有產業,只是我們無法確定什麼時候會發生,以及會以何種形式、何種程度改變一切。但我想先談另一個挑戰:來自川普的回任,他推動的「美國優先」政策,正瓦解自二戰以來支撐全球民主與自由貿易的同盟。

這是對美國民主根基的嚴重挑戰。我憂心的不是美國變得更保守,而是整個「民主實驗」可能面臨瓦解,許多人被迫噤聲……這在一個自詡言論自由的國度,尤其令人震驚。許多企業領袖對川普魯莽使用關稅,以至反移民的政策感到憂心,但許多人不敢公開發聲。

從經濟角度來看,川普的政策對企業極具破壞性:短期內會壓縮零售商的利潤、提高消費者商品價格,並迫使企業背負政治代價。更重要的是,這些政策幾乎不可能帶來大規模的製造業回流,川普第一任期的經驗已證明,關稅並未促使企業把生產移回美國,而是轉向越南等其他國家;美國缺乏可取代中國的產能,也難以克服勞動成本與人力短缺的問題。

因此,川普的手法只是讓全球供應鏈更加動盪。許多企業試圖將採購分散到多個國家,但川普卻威脅要懲罰這些轉運行為。更糟的是,他往往把關稅當成政治談判的武器,動輒拋出稅率威脅,讓人無法分辨這到底是政策,還是談判籌碼。

對企業來說,這是最糟糕的情況。企業需要的是清晰可預測的環境,當外部充滿不確定性,企業就會延後決策、降低投資、削減研發。

川普可能是美國歷史上對商業最不友善的總統,諷刺的是,他卻深信自己是商業的代言人。不少分析師認為,川普第二任期最大的受益者將會是中國,中國將藉此展現自己是一個更可靠的合作伙伴。這將對美國長期的全球領導地位構成嚴峻挑戰,也讓其他國家懷疑,是否還能再次信任美國。

川普

圖/美國總統川普;Brian Jason@shutterstock。

AI將取代3億個工作機會?

我們回頭來談AI。我很難確定這波AI熱潮循環目前處於哪個階段,我們是否過度炒作AI?或者其實還低估了它?我只能肯定一點:它正以指數速度快速發展。一位前科技公司執行長甚至認為,一千天之後,人類社會就將被AI徹底顛覆。

AI能處理愈來愈多複雜的任務,企業不再只是用它來提高效率,而是直接導入藍領甚至白領的高階工作,這可能會摧毀許多現有的工作。例如過去一家公司需要聘請律師花上數十小時處理一宗併購案;如今只要透過AI生成文件,再讓律師用半小時檢查就能完成。這代表律師需求下降,收入也隨之減少。

這種衝擊可能出現在各個層面,像是基礎程式碼工程師的需求減低,或是AI取代人力進行新藥研發與臨床試驗等等,相關變化正在幾乎所有產業蔓延。雖然樂觀派認為會有新的產業和工作崛起,但可能也未必如此,高盛甚至預測,AI可能會取代全球3億個工作機會。

企業領導人應具備的AI新素養

這對企業意味著什麼?首先,領導者必須追求自我成長。許多執行長都在董事會或財報會議上大談AI,但真正了解其潛力的人並不多,光聘請幾位AI專家也無濟於事。過去的經驗顯示,AI導入失敗,往往不是技術本身,而是員工的不信任與抗拒;因此,企業領導人必須親自推動這場轉型。

殷阿笛

圖/殷阿笛;蘇義傑攝。

這代表企業主需要培養幾項新的技能:首先是「演算法素養」,領導人不必會寫程式,而是理解AI的基本原理、擅長與不足之處,以及如何解讀輸出結果。其次是「資料素養」,領導人要能運用資料提出正確問題、辨識錯誤推論,並親自操作工具,而不只是依賴別人製作的報表。第三,領導者必須掌握人機互動的分寸,因為過度自動化會損害員工的信任,但自動化不足又會失去效率與競爭力。最後,還有無法忽視的倫理議題,從偏見、公平性到透明度與監管風險,都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法律責任、品牌信譽與公眾信任。

一些專家認為,我們正進入「AI原生管理」的時代:重要元素包含人機協作、快速學習循環與去中心化的決策。亦即管理者的角色正在改變,就像20世紀初的科學管理革命,或1980年代由IT推動的流程再造一樣。

我們當下所面對的不確定性,比過去更加嚴峻,許多組織的本能是觀望。但能在危機中生存的企業,往往同時採取攻守兼備的策略:削減成本的同時,也大膽投資新機會。亞馬遜執行長賈西說,速度是一種選擇。意思是領導人必須移除阻礙,以靈活的方式推動新產品或服務。

我們的確正處於一個艱難且極度不確定的時代,但如果做對了,不只能夠度過難關,更有可能在其中找到新的發展契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