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與社會 如何解讀「氛圍衰退」:經濟數據看俏,國人卻依舊不開心?

如何解讀「氛圍衰退」:經濟數據看俏,國人卻依舊不開心?

Jan Hakan Dahlstrom/Getty Images

近期美國社會出現「氛圍衰退」(vibecession),也就是大環境的經濟數據看來樂觀,但人們對自身的財務狀況仍舊悲觀;這是何故?研究揭示了兩大關鍵原因:一、「賺得更多」不等於「過得更輕鬆」;二、收入階層的消費差距擴大。企業與政策制定者若想改善這種全民感受,必須關注的不僅是大環境數據,還有消費者的實際壓力與心理不平衡感。

根據廣泛報導,美國消費者一直都對美國的經濟狀況感到憤怒。但他們為何如此憤怒一直是個謎。我們觀察零售銷售情況或消費者支出的經濟指標時,得到的是關於「具有復原力(resilience)的美國消費者」的故事。但如果消費者展現出復原力,那是什麼因素讓他們憤怒?部分原因可能在於,許多消費者表示自己現在過得比2019年還差;但這種情緒引發了一些質疑,因為勞動力市場的強勁程度美國經濟的強勁程度,以及消費者支出恢復,都顯示美國消費者今日過得比疫情前要好。

為了更細緻地了解美國消費者,我們使用一個包括15萬個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家庭的群體,來追蹤消費者的言論與消費方式。我們試圖了解為什麼消費者對美國經濟一直都表現得異常悲觀,以及這種悲觀情緒在多大程度上轉化成購買行為的改變。

人們表示,比起2019年自己現在過得如何?

消費者普遍快樂,但也疲累、有壓力及沮喪——他們並不憤怒

我們詢問了研究群體裡的部分成員(4,599位參與者)的感受:普遍來說,他們是否感覺快樂、有壓力、憤怒、沮喪,或者疲累。近90%的受訪者表達了至少一種負面情緒。雖然大多數人說自己快樂,但也表示自己有壓力、沮喪與疲累。消費者的情緒愈負面,就愈感覺自己目前的經濟情況比2019年還差。但情況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