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稅 HBR圓桌會:企業如何適應長期關稅戰?

HBR圓桌會:企業如何適應長期關稅戰?

上排左起為殷阿笛、史兆威,下排左起為亞當.波森、彬迪雅.瓦基勒;hbr.org。
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英文版總主筆殷阿笛(Adi Ignatius)邀請三位專家: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(Willy Shih)、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.波森(Adam Posen),和供應鏈顧問公司Resilinc創辦人彬迪雅.瓦基勒(Bindiya Vakil),討論企業如何因應美國的關稅政策(尤其是針對中國),以及全球貿易和供應鏈的重塑。專家建議,面對空前的不確定性,企業領導人應詳細規畫供應鏈策略,發揮創意,以因應更為碎片化(fragmented)的全球經濟。

全球貿易正瀕臨深層轉變。川普總統對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徵收關稅,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的關稅尤其高,導致世界各地的企業紛紛大幅調整供應鏈和製造策略。

幾乎沒有產業不受衝擊。各企業為了因應,開始囤積庫存、調整價格、預測消費者需求的變化、遊說爭取關稅豁免,並重新思考生產作業。儘管關稅可能會對企業造成重大破壞,但有些企業可能也會發現,不斷變化的整體情勢提供了新的機會。

組織領導人被要求調適──並且要迅速調適──否則就會有落後的風險。哪些關稅會持續?對全球商業會造成什麼衝擊?未來可能出現哪些供應鏈中斷?領導人該如何因應?

為了回答這些問題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英文版總主筆殷阿笛與以下專家進行一場即時的線上圓桌會談:

  • 史兆威(Willy Shih),哈佛商學院教授
  • 亞當.波森(Adam Posen),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(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)所長
  • 彬迪雅.瓦基勒(Bindiya Vakil),供應鏈顧問公司Resilinc和境內轉包(onshoring)新創公司 Accio3D創辦人

他們回答線上觀眾的提問並討論以下主題:

  • 關稅和供應鏈中斷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