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生活平衡 為何這麼努力,成果卻不如預期?
為何這麼努力,成果卻不如預期?
- 工作生活平衡
- 郝旭烈 Caesar Hao
- 2025/11/13

Khomenko Maryna/shutterstock
努力一定會得到回報嗎?在我們全身心投入之前,不妨先確認:我這麼做可以帶來更多價值嗎?以及同樣重要的:妥善管理自己的能量,才能把事做好。
前兩天在一次聚會的時候,一位年輕的朋友,連珠炮似的提出這樣的詢問:「我真的很想換工作,而且已經想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了⋯⋯現在的工作,不管是環境、氛圍,還是工作內容,都讓我感覺很不愉快,而且很不開心。甚至是老闆,也沒有幫我加什麼薪。
「最重要的是,這樣子日復一日,做的事情都差不多,感覺自己似乎一直都沒有什麼進步,沒有什麼突破。
「可是,每當想要換工作的時候⋯⋯我最大的疑慮,就是雖然加薪不多,但是目前工作的薪水真的還算是不錯。
「所以,我很擔心,不知道換了工作之後,是不是所有的工作氛圍和環境真的能如我所願,變得比較好。
「更關鍵的是,我也不希望自己薪水因為換工作而下降。當然啦,我也希望在接下來,若是轉職後的職位,能有些不一樣的作為,可以提升自身價值,進一步增加自己的薪水。
「⋯⋯因此,各位前輩們,能不能給我這位後進一些建議?」
當他說完之後,現場陷入一片靜默,似乎大家也在咀嚼思考他的提問。
直到一位老大哥清了一下喉嚨「嗯⋯哼⋯嗯嗯⋯⋯」才開始了和這位年輕朋友的一段對話。
「喔⋯⋯你感覺自己都在做一樣的事情,日復一日都沒有什麼進步,是嗎?」這位老大哥淡定地問他。
「嗯,是啊。」年輕人很認真回答。
「那既然你都在做一樣的事情,又怎麼能夠預期在現在的位置上,還可以提升自己的價值,並讓老闆增加你的薪水呢?」老大哥問完之後,年輕人突然愣了一下。
──不要期待相同的自己,可以換來不同的預期。
「那⋯⋯如果你跳槽換工作,想要做的是不一樣的事情,也肯定也是從新領域的學習開始,不會特別的熟練。那麼為什麼你的老闆,要付給一個第一次嘗試新工作的人,更高的薪水呢?」老大哥的靈魂拷問,再一次直擊年輕人。
──不要期待較低的價值,可以換來同樣的價格。
「而你又希望有『不一樣』的作為?那⋯⋯如果換工作或者是跳槽之後,不管氛圍也好、環境也罷,是好是壞,不都是已經立刻『不一樣』了嗎?」老大哥繼續說:「那這樣的『不一樣』對你的工作經歷,又或者是你履歷表上面的累積,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嗎?」
年輕人聽完之後,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
──可以多點不一樣,才能選擇更好樣。
這讓我想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。
有位年輕人風塵僕僕的從城裡到鄉下定居,並且想要靠著上山伐木來賺錢。於是他就跟著一群老大哥前輩,一塊兒上山去森林裡面伐木。
由於他內心極度渴望想要多賺一點錢,所以就算這些老大哥休息喝茶的時候,他也不肯放下手中的斧頭,繼續馬不停蹄地砍著木頭。但是很奇怪的是,就算他這麼拚命、這麼努力,可是在伐木的數量上,卻總是落後這些老大哥遠遠的一大截。
就這樣過了好幾天,他有點沮喪,在累了半天的工作之後,就問這群老大哥:「能不能請教一下,為什麼我這樣拚命伐木,卻還是怎麼樣都跟不上你們?」
「哈哈哈哈哈哈!」一位老大哥忍不住一邊笑著,一邊對他說:「哎呀⋯⋯小老弟,不要只懂得拚命啊,你更要懂得適時地休息呀⋯⋯」
「是啊!不僅你自己要休息,你也要讓你的斧頭可以休息呀⋯⋯」
當另外一位老大哥這麼說之後,年輕人才看到這些前輩不是只有在喝茶,而是在喝茶之餘,除了讓自己休息,還順便把他們帶在身邊的磨刀石拿出來,然後優遊自在一邊喝茶、一邊磨斧頭。
等到這群前輩休息夠了,不僅體力恢復起來,甚至伐木效率也更高。更重要的是,因為斧頭變得更鋒利,所以伐木的效能也變得更高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原來,不管是年輕人也好、又或者是斧頭也好,都是「善其事」的「器」。
如果「器」不利,又怎麼會有「力」?
想來想去,「我」真的要好好善待「我」──想把事做好,先把我搞好。先把我搞好,能把事做好。
不要期待相同的自己,可以換來不同的預期。不要期待疲憊的自己,可以換來嶄新的預期。
懂得充電,才會有電。懂得儲值,才有價值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