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轉型 選、用、育、留全顧及!鞏固「五代混齡」職場

選、用、育、留全顧及!鞏固「五代混齡」職場

國泰金控人力資源處副總經理翁少玲(圖中):要推動數位轉型,「人」才是最重要的;張智傑攝。

【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—人資管理轉型獎-大型機構組首獎】國泰金控是五代混齡的職場,如何結合不同世代的強項,對齊價值觀,發揮員工協作最大潛力,成為人才管理考驗。國泰在關鍵的選、用、育、留四階段皆導入數據分析,提升員工體驗。

國泰金控身為台灣金融業的龍頭企業,集團歷史超過60年,如今已是一個「五代同堂」的混齡職場。從剛出社會的20多歲年輕人,到擁有豐富經驗的60、70歲資深員工,都在同一個組織共事。

不同世代的成長背景、價值觀、工作態度與溝通習慣存在顯著差異,傳統的管理方式已難以因應。

另一方面,金控集團橫跨壽險、銀行、證券、投信與資產管理等多元產業,在規模持續擴大、人力需求不斷上升的同時,又面臨金融科技崛起所帶來的競爭壓力,對人才的敏捷性與數位能力要求更高。

在人力挑戰與產業轉型雙重壓力下,國泰金控選擇主動出擊,以數位化手段全面翻轉人力資源管理的思維與做法。「我們已經清楚意識到『非轉不可』。」國泰金控人力資源處副總經理翁少玲語氣堅定地說。

國泰金自2016年啟動數位轉型,2019年開始聚焦人資轉型。翁少玲說:「我們意識到一件事,要做數位轉型,『人』才是最重要的。若心態與做事方式不變,轉型難以落地;人轉了,業務就會轉。」(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完整得獎名單請點此

用科技改造人資管理

轉型第一步先要打好基礎,這段過程被翁少玲戲稱為「暗無天日的下水道工程」。

2020年,人資處先成立「人才分析小組」,專責人才相關的數據分析與模型建置。國泰金在台灣的員工超過4.5萬人,過去人資資料多是手寫紙本、分散於不同系統;團隊用了近兩年才完成資料清理與結構化,建立模型、產出工具,讓數據真正進入「選、用、育、留」每個節點。

同時打造人才數據儀表板MyTalent,把人員歷程、學習、績效、回饋與測評紀錄整合,成為簡易的管理工具,開始推動4個節點的轉型。

首先,在「選」面向,國泰金每年收到數千封履歷。以往要任用新人,大多靠面談的主觀判斷。但國泰希望能夠提高正確率與精準度,因此以性格、職能等各式評鑑數據為基礎,並參照內部高績效者的3項共通特色:能問題解決、能團隊合作、能積極主動,提高選才命中率。

在「用」面向,很多主管提報晉升常以「當前工作做得好」為依據,但能否勝任更高層級則不一定。如今握有整合後的員工資料與指標,能更有品質地辨識高潛力名單並給予培育,推動差異化管理。

在「育」面向,國泰資源豐富,但員工常常不知道自己該強化哪些能力。因此公司推動「個人發展計畫IDP」,以模型結合360度能力回饋,每月推播個人化推薦課程;今年再推出「IDP綠皮書」:整合 360度強弱項、IDP目標、性格測評與課程標籤,運用生成式 AI,產出個人專屬的能力發展報告與課程建議。

最後在「留」面向,國泰建立離職風險預測模型,進行「提早關懷」,當偵測到如加班太多等異常時,人資與主管會主動了解並及時排解,集團整體離職率已呈現下降趨勢。

文化、能力、體驗三向並進

為因應組織發展與人才需求,國泰金控更從文化與能力兩大層面調整。其中一項重點是強化員工的「敏捷力」,核心思維是「小步快跑、迭代更新」:員工在推動新想法或專案時,不再追求一步到位,而是先做出雛形,快速測試、快速修正。主管則被要求「容錯」,讓團隊能學習並累積成果。

近年更聚焦於「數據力」,強調每位員工都應具備運用數據來支持日常決策的能力,大幅提升作業效率。

不過,人資轉型推動的所有作為,最後都還是要回歸到員工體驗,這部分則強調照顧同仁的心。舉例來說,為了協助同仁減輕家庭照顧壓力,「減速不脫隊」計畫應運而生。如一位男性同仁因新生兒,原本打算申請留職停薪,最終透過居家辦公,不必中斷職涯;另一位女性同仁在孕期不適與早產兒照護需求下,同樣持續工作,避免職涯斷層。

人資轉型推動6年之後,今年起集團更將「AI力」納入核心,希望透過系統性的推動,讓AI能成為員工日常工作的助力。

集團導入一系列AI線上課程,幫助員工建立基本知識與應用概念,釐清哪些情境適合使用AI、哪些必須謹慎;接著制定「AI指引」,規畫學習路徑。

國泰金控人資轉型,透過具體成效證明數位轉型不是口號,而是深植組織文化的持續行動。

【小檔案|國泰金控】
成立時間/2001年
董事長/蔡宏圖
總經理/李長庚
2024年營收/3,577億元
主要業務/國內外多元金融產品及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