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續的貿易戰與政策震盪,揭示全球商業已進入產業政策主導競爭格局的新時代。關稅、補貼、投資誘因等措施正在重塑市場規則,帶來風險與機會並存的環境。對企業而言,關鍵在於洞察政策走向、辨識長短期影響,並透過調整價值鏈、強化韌性與策略布局,將不確定性化為價值創造與擴展的契機。
AI浪潮與川普回任帶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,企業領袖該如何抉擇?由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主辦的2025 HBR管理年會,特邀HBR英文版總主筆殷阿笛(Adi Ignatius),提出攻守並進的轉型策略,協助台灣企業在危機中找到成長契機。
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課徵20%關稅,這道嚴峻的貿易壁壘,考驗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韌性與應變能力。企業領導人可藉由這次機會,從過去的「代工製造」,提升為全球高科技與永續供應鏈中的「策略伙伴」,在地緣政治的變局中站穩關鍵地位。
地緣政治動盪與技術進步正同步改寫製造業版圖。BCG調查顯示,地緣政治風險已躍升為製造業領導人的主要挑戰之一,而AI與自動化則正在削弱傳統離岸外包的成本優勢。面對不確定的關稅政策、外部環境與本地生產成本,企業需重新評估布局策略。未來工廠與動態情境規畫,將成為決定在地生產可行性與競爭力的關鍵工具。
目前媒體焦點全放在美中衝突與關稅制裁,若企業領導人只忙於應對眼前危機,會錯過更根本的問題。中國多年來推動「中國製造2025」,已在多個關鍵產業打下堅實基礎,但在部分產業尚未具備國際領導力,並面臨進入海外市場的制度性障礙。對企業來說,這場競爭的關鍵不是短期應對,而是長期策略:供應鏈多元化,對假設進行壓力測試,並在下一次危機爆發前影響關鍵的法規監管環境。
全球的糧食系統陷入危機,有些國家人口高比例過胖,有些卻高比例營養不良;糧食生產過剩,卻有不少遭到浪費等等。該如何解決這個全人類的危機,今年有4本新書提供方法。
川普的關稅政策像是突如其來的地震,蔓延至整體市場走向、發展策略、甚至競爭格局。在這種動盪的環境下,領導人必須面對「刻意的不確定性」(deliberate uncertainty)這種全新局勢,先釐清自身公司有何「供給衝擊」與「需求衝擊」,並培養分析能力重於傳統的總體策略規畫。能夠應對接連不斷的「關稅亂流」,正是現在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能力。
川普二度就任美國總統,關稅成為經濟博弈的重要手段。然而,當美國對特定國家徵收高額關稅時,企業也會設法「繞道出口」,這會如何影響「貿易戰況」?本文的研究團隊分析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的情況,發現規模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,並呼籲我們思考:政府單純加高關稅可能效果有限,是否應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政策?企業在這難以預測的國際情勢中,也要靈活應對各國的政策變化。
川普再度入主白宮,貿易戰一觸即發。公司領導人必須認清,動盪正在成為全球貿易體系的特色。要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,領導團隊必須在短期內作出回應,但又必須創造長期選項,還要顧及供應鏈、營運、現金與顧客。企業必須既具備敏捷反應的能力,又能長線布局,擬定一份「短期應對+長期布局」的五步策略。
川普上任後,提出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商品加徵25%的關稅,並對中國商品徵收最高60%的關稅。這樣的政策究竟會帶來什麼結果?美國經濟真的能靠加關稅「自給自足」嗎?這不只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,更是每個消費者都應該關心的未來經濟走向。如果回顧2018至2019 年的美中貿易戰,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。
美國農業長期依賴移民勞工,特別是在果蔬產業,然而,川普的政策大規模驅逐無證移民與貿易關稅政策的變動,可能對農產品供應鏈造成嚴重衝擊。另一方面,新的關稅政策讓進口食品變貴,在地生產又受勞動力短缺影響,讓美國消費者的就餐選擇,可能將變得更加昂貴。
LEADERSHIP
PUBLIC-PRIVATE PARTNERSHIPS
Generative AI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